【礼记·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这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曾国藩辉煌一生的浓缩和写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2205/6e509d70b9651fcd.jpg)
01
修身。
任何一个成大器之人,都有一段对于灵魂的自觉过程。一个人,只有在这种深刻的内省和反观中,才能成就自己的大象之气。
年轻时的曾国藩晨读暮鼓,读遍诸子百家,后与程朱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程朱理学认为:控制社会秩序的力量不是来自于信仰,而是来自于自我道德的约束,每一个内心当中,都有一个神灵。而这个神灵,就是与日月同辉的道德。曾国藩深以为然。
他运用理学逆向深入的自省方式,努力“知行合一”,严格的修身律己,逐渐养成了自己的浩然之气。它是一种从容、宁静、智慧和无畏。
那个时候的曾国藩表现得不贪婪,不妄想,做事沉稳,工于心计;同时,他善于沉默,自我隐藏,放低自己的姿态,极端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后来,白杨坪守孝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悟出了人生进取和虚无的双重意义。在这期间,他对于人生的目的,对于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关系、处事原则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他的整体状态,就像是受到某种力量的感召,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从前的曾国藩理性倔强,而现在他终于成为了一个既有原则性,又具灵活性的政治家。思想上的转变,为他后来的仕途及军旅生涯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他一生对自己苛刻,但对于别人,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也因此,他有众多的至交好友,学生,幕僚,这些人都在他的人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对他忠心耿耿。
不论何时,曾国藩只要有空就会读书,边读边思考。读书,在曾国藩看来,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能克服骄惰、奢靡、浮躁的性情,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沉静下来。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修身贯穿他人生始末,成为他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影响和指引他齐家和治国平天下的每一步。
02
齐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2205/55076221cb4fc9bf.jpg)
曾国藩是一个对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对于他来说,家事和国事是同样重要,疏忽不得。也因此,曾国藩这一生流传下来的诸多家书,成为后世人研究他学习他的不朽文化瑰宝。
曾家兄弟姐妹共八人,兄弟五人感情深厚。而他们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书信。
曾氏兄弟在通信中,有很多家长里短的私事。即使是在被围困最艰险的日子,曾国藩也会想法寄信出去。书信中使用暗语,用蜡丸封好,派人乔装送走。
家信对于曾国藩来说,就像是每天必需的修身功课,让曾国藩在肃杀冰冷的战争岁月里,感受到来自老家的温暖,也让他冶炼安详凝重的静气。
虽然,曾国藩在后来的战争中,因为长年的战事,变得冷酷无情,素有“曾剃头”之称。
但其实他也有细腻柔情的一面。
在曾国藩还在京城的时候,每年都至少要寄一百五十两白银回家,有时更多。他先后将弟弟曾国潢、曾国荃、曾国华带到身边读书,全力尽兄长的责任。
在弟弟们回家应考期间,他也经常写信让他们好好读书,争取功名。
后来,几个弟弟也跟随着他,行军打仗,都建立了不朽功勋。这其中,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为最甚。曾国藩一生最偏爱的也是这个弟弟,花费心血最多。每次给他写信,都要告诫他不要冒进,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三弟曾国华性情粗躁,缺乏心机,所以曾国藩多次劝阻让他回老家。
在三河战斗中,曾国华牺牲,曾国藩伤心欲绝,流了一天一夜的泪,悲恸之中,写下了一首【哀词】。而且还在大帐中为曾国华招幡还魂,苦苦酝酿复仇计划。
曾国藩对女儿也不忘敦敦教导,亲笔给女儿曾纪芬写清单,对每日的某时刻所做针线女工等功课都给予了安排。
可以说,曾国藩是一个好兄长,好父亲。是曾氏家族的引路明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家长。他像一只护犊的老母鸡,把亲人荫蔽于自己的羽翼之下,用心用情,关怀备至。
03
治国平天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2205/2fd241830b6becb0.jpg)
曾国藩一生被人津津称道的最主要的功绩要属带领湘军平息太平天国战乱和北上山东剿捻。
湘军最初由曾国藩一手建立起来,他将理学的“仁”和“诚”“礼”等道德原则引入治军之中。
他还以自己独创的方式,亲自为这支部队创作了很多琅琅上口的歌谣,以此作为对这支由书生、农民以及社会闲散人员所组成的临时军队的教化。
可以说,曾国藩最开始对自己的军队有着浓郁的文人情怀。只是最后,因为杀戮,所有的军队都变成了一个模样:残暴、冷酷。
曾国藩并不是个行军打仗的好将军。他几次亲自领兵战斗,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差点悲愤自杀。
但是,他绝对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好大帅。
曾国藩的用兵非常谨慎,他从不盲目出击,也很少用奇兵。每一场胜仗都不算完美漂亮。但他从未犯过低级错误,很少头脑发热,急不可耐,不会将自己的命门暴露在敌人手中。
他具备战争的素质,每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他会更警觉,更缄默,更冷峻。即使偶尔焦躁,他也会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力使自己像冰一样冷静,像竹子一样坚韧。
曾国藩在整个战略思想上,总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热衷于拼消耗,拼实力,拼时间。他善于把对手拖得奄奄一息,再跳出来一网打尽。
他带领的队伍并不是一支天才的部队,它甚至没打过什么堪称经典的战役,它只是拼尽全力慢慢消耗对方,同时,一点一滴的壮大自己。
正是因为有了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曾经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国最终土崩瓦解,成为了历史书中的一页。
此外,曾国藩全力启动洋务事宜。他兴办了军械所,制造枪支弹药,生产大炮和船只。他们因此造出了第一艘火轮船,也是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火轮船。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在收获胜利功成身就的同时,曾国藩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知道自己一旦功高盖主,将会有灭顶之灾。所以他时刻小心谨慎,推诿功劳,自动放弃权力。在太平天国倒台后,更是主动要求裁军,急流勇退,保全自己和家人。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是曾国藩心迹的最真表露。
正是因为曾国藩的大智慧使他得以在清朝几任皇帝的更替中,在乱世中始终都能岿然不动,在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04
师事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震九万里,安内攘外,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
一幅挽联,道不尽曾国藩身前身后事。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无戒90天训练营第3期 第14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