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六

作者: 唐风汉韵1970 | 来源:发表于2018-10-13 12:33 被阅读507次

梆子六姓金,行六。许是爹娘生养孩子疲殆了的缘故,没再给他起名字,就以排行叫他六子、老幺子。人们便也称他为金六,或者金六挠子,只是后来因为行当的关系,梆子六成了他通用的名号。

梆子六落地前,他爹娘已经一拉溜养活了五个儿子,一门心思地想要闺女。那五个儿子的名字都费了老爹好多心思:牵牛、拴马、狗蛋、羊栏和小黑猪,到了老六,人们都以为会来个“六畜兴旺”什么的,可老两口一看两腿间还是多一根小把儿,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叹口气:“不生了,没闺女的命……”

许是儿多的原因罢,两口子又已经决定不再生——是不应该再生了,老大牵牛家的娃娃要比新生的小叔大七岁,儿媳妇给婆婆接生总觉得哪里不大对劲儿——也就懒得费劲起什么名儿,因此“六子”便成了他的名,小兄弟(嘿嘿,这里边很多时候还常常跟着个大侄儿)们撒欢嬉闹耍混,也就各自忘了本名,嘴里乱叫着对方的绰号:“棉裤腰”,“麻杆子”,“狗蛋子子”,“六挠子”……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在我们北苑村老六都被称为“六挠子”,老七老八的也有,但他们都不叫“挠子”。

梆子六这名号,其实是在六挠子娶上媳妇以后才叫起来的。

六挠子娶媳妇,可不易。

家穷,兄弟们又多,爹娘东拉西借求爷爷告奶奶地给老大老二娶上了媳妇,老三个矮嘴又拙笨,从没半个媒人上门,就这样剩成了单,老四一看不妙,一个人闯了东北,后来听说在外面拉扯成一大家子人,老五跟人下了矿一走全无音信,听人说早成了灰,老六二十岁那年,爹娘先后走了,哥嫂们都还不错,没人跟他争爹娘留下的两间老房子,还多方撺掇,最终给六挠子娶上了媳妇。

媳妇是二婚,比六挠子大不几岁,带一个三岁的儿子。

六挠子很知足。对哥嫂很感激。

媳妇很能干,进门不几日就在两间老屋旁边拱起了一间低矮的小棚屋,两口子做起了豆腐卖。

我儿时的北苑村很贫穷,整个村子也就一个供销社,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布料衣服、锄犁锨耙甚至小到学生用的铅笔刀和橡皮擦,都往这里来买,终是诸多不便,所以胡同里也常有串乡的小生意张罗买卖。

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招牌“吆喝”。比如挑担子或推着土牛子(独轮车)卖针头线脑的小货郎一进村就摇起货郎鼓,“嘣嘣嘣,嘣嘣嘣……”大娘嫂子小姑娘的就围过去,叽叽喳喳地讨着价钱,手不停地挑换着自己相中的东西;耍猴玩小把戏的则敲铴锣,“咣咣咣,咣咣咣……”只要那金属的脆声爆开,村里的闲汉和我们这些野小子就围成一圈城墙,“猴子作揖”,“猴子拿大顶”,“狗熊钻火圈”,人群里时时爆出雷声般的喝彩;卖豆腐的呢,也没人吆喝,他们敲梆子,“梆梆梆,梆梆梆……”有的短而哑,有的尖而脆,也有的厚实中透着几分闷,只要那梆子声传来,人们便知道卖豆腐的来了。

娘的耳朵特别好使。比如开春买鸡崽的时候,她只认赵四,任街上卖小鸡的喊哑了喉咙,她没任何动静,忽一日吆喝声又起,娘就自语着“赵四来了,该买小鸡”,不一会衣襟里便兜着一堆黄绒绒毛球球似的小鸡回来;再比如同样是敲梆子,她一下子就能听出是梆子六的声音,递我一只碗,或者盘子:“去,买块豆腐!”

说是买,其实是赊,我很少见哪家拿着现钱买豆腐的。

“称一斤。”

“好。”

“挂上账。”

“嗯。”

约好了似的,没一个人觉得怪。到了月末的时候,六挠子在街上喊一声:“收账啦——!”于是,家家户户地出来人,或小麦,或玉米,或地瓜干子,六挠子接过去,分别倒进备好的布袋里。

“钩了(账)?”

“钩了!”

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愿意买梆子六家的豆腐,村里西街上还有一户也卖,但他家的豆腐卖得很慢,经常要到外村去,或者老六家的卖光了,没办法,才买他的。

我问过娘,娘忙着手里的活,懒得答理我,被我问急了,才说一句:“老六的豆腐实在,没渣渣。”

我不懂,只到有一天我吃了西街的豆腐后,才明白了娘说的意思。

还有一事我很奇怪,村里人尤其是妇女们最喜欢扯老婆舌头说别人闲话的,谁家的闺女不正经了,谁家的儿子不着调了,谁家的儿媳妇又与老婆婆吵嘴了,谁家的女人给别的男人留门子了……多的是,她们总有说不完的闲话,尤其对那些带孩子的“二婚头”,更是恨不得挖个底朝天,可是,却很少听她们说起六挠子媳妇。

我说出自己的疑惑,娘笑着说:“老六家好人,谁好意思嚼她的舌根子,讲良心哩!”

我点头,似懂不懂。娘意犹未尽补了句:“有的人是好在脸上,有的人好在嘴上,老六家是好在心里。”

也真,梆子六家做豆腐,我们这些馋嘴头子没少喝他家的豆腐浆,或者豆汁——晚上没事了,娘和附近的几个妇女常到他家串门拉家常,我们就尾巴似的跟着,偎在锅灶前看灶底的火苗儿,有时,六挠子就笑着让开,叫我们替他拉风箱,我们几个小家伙便争,最后定好一人拉五十下,边拉着边争辩谁拉得短,不一会儿,锅开了,该吊包了,六嫂就从锅里舀出豆汁儿一人半碗,娘他们便止,六嫂笑着说:“亏挣不在半碗上,看他们一个个馋的,嘻嘻!”

低矮的小棚屋,昏黄的油灯下,围着锅灶一圈黑黑的头顶。吊包在十字木架上来回摇,黑头顶们捧着碗,一口一口地吸着豆汁,那豆汁的香似乎一下子钻进了心里,再也拉不出来。

那时候每家的日子都很苦,梆子六家的豆腐渣除了卖,也时常送给周围的邻居——我上学的时候,家里腌得咸菜疙瘩总不够吃,他家送的豆腐渣被娘用葱和姜一炒,就是我半星期的咸菜!

有时到交书费和学费,家里扒翻了抽屉也凑不够几块钱。娘正作难叨叨爹的时候,六嫂来了,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一卷子纸票。

“哎呀,你家的孩子就够难……”娘不好意思。

“拆东墙补西墙,先这样凑合呗。”六嫂笑了笑,走出门去。

六嫂进门时带来了一个孩子,她和老六又生了三个。像这种“前一窝”“后一窝”的家庭常被人谈论,但从没听说谁说过他家孩子闹不和的事。

也难怪六挠子天天高兴地挑着豆腐担子,深一声浅一声地敲着梆子,天天喝二两小酒似的。

人们说六挠子命好,有福。也有人开他玩笑说,这福是人家老六媳妇的豆腐梆子带来的。

老六不论人们说什么,不急,不恼,只是喜。

后来有一天,街上传来了梆子声,娘递我一只碗,我走了出去。

空着碗走回来。

“咋,没买?”

“你听错了,这次,不是六挠子!”我纳闷娘的耳朵怎么会听错。

“西街,我知道,买!”

西街的豆腐粗,吃了嘴里渣渣得痒嗓子。我放下筷子,望着娘。

“吃吧,都不易,鸡活着,鸭也得活着……”

我一直奇怪,从不出村的六挠子竟然经常出村卖,留下一整条街的人买西街的豆腐。

后来懂事了才知道,西街的男人病死了,扔给老婆三四个管不饱肚子的孩子。

“梆梆梆,梆梆梆……”

卖豆腐的又来了,不是六挠子,是西街,不知道她家的豆腐会不会变得和六挠家的豆腐一样嫩,一样细……

相关文章

  • 梆子六

    梆子六姓金,行六。许是爹娘生养孩子疲殆了的缘故,没再给他起名字,就以排行叫他六子、老幺子。人们便也称他为金六,或者...

  • 梆子六

    梆子六姓金,行六。 许是爹娘生养孩子疲殆了的缘故,没再给他起名字,就以排行叫他六子、老幺子。人们便也称他为金六,或...

  • 文游天下(481)栖龙湾景区

    文/石岩磊 梆子戏曾在我国广泛流行,并衍生出众多地方剧种,像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而它们...

  • 长风万里 梆子千声

    长风万里 梆子千声 ——观长治市梆子剧团《于成龙》有感 长治市梆子...

  • 梆子声声

    今天分享一组戏曲主题的图,摄于2016年八月,我的家乡――山西长治,上党地区主要指今天的长治市,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

  • 梆子声声

  • 梆子梦

    1 陕西,广袤的丘陵地在我眼前展开,看惯了水边扶柳和小桥人家,第一次来到此地,便深感与江南的小调情怀迥异,风沙裹挟...

  • 老梆子

    又有群友发红包了,心里为啥开心不起来呢。 一开始,刚加入写字群的时候,是为了练笔,生怕写字的功能丧失,根本没有想到...

  • 《老梆子》

    不知道他家在哪,甚至连个方位都不知晓,应该离我奶家蛮近的吧。 家里是个当爹的,似乎有个媳妇,我想也该有,他扯着个半...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网友评论

  • 千年老妖婆:有汪曾祺大师的文风,在不露声色中,写出了人性的善良。
    唐风汉韵1970:@千年老妖婆 只能模仿,无力超越,还需加油!
  • 我是洛神珠啊:人物写活了,真是好文笔!👍
    唐风汉韵1970:以后努力把故事写好看一些,你也加油哈!
  • 凭栏仙后:在下雨的夜里读这么暖和的故事,真觉得世界很美好,夜晚也很美好!侧面烘托写人物,读起来格外劲道!
    唐风汉韵1970:@那年夏天的流星雨 谢谢孙大美女的夸奖啦!早安!
  • 缕芗欲语:读得人心里好温暖🌹
    唐风汉韵1970:@缕芗欲语 谢谢朋友留评,您的鼓励是我写作的不竭动力,祝安。
  • 简之宁:小说写得真是精妙!又简洁又耐读,构思巧妙,读着舒服,读到最后,人性中的善良像一盏温暖的灯光照亮了整篇文章。
    这样的小说一定是有生命力的,也建议投纸媒。
    唐风汉韵1970:@简之宁 首先感谢简老师。您的每一次阅读和点评都那么认真,那么切题,读得那么准,评得那么中肯,倒让我有了不小压力,嘻嘻,生怕写丑了。
  • 非常千:好文笔:+1:形象生动质朴,有味道,值得我好好学习。
    唐风汉韵1970:@非常千 谢谢朋友赏读留评,在写作的路上,让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吧。
  • 沐沐周:活泼泼的语音,鲜灵灵的细节,生活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也是一条命,也是一辈子啊
  • 米老爹:不紧不慢淡淡地叙来,结尾暗暗地来一笔亮色,构思功夫了得!
    唐风汉韵1970:@米老爹 谢谢晏老师鼓励,问好,秋安!
  • 梅拾璎:结尾处岀人意料,也难得,加深了良善风俗下的人情味儿。
    唐风汉韵1970:对呢,前面蓄力就是想在文末一转,呈现的小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 AlphaWo:北苑版俗世奇人。小乡村有不少这样的好人。致敬北苑!致敬东原!致敬这群可敬可爱的父老乡亲!
    唐风汉韵1970:@AlphaWo 乡亲们好!首长好!乡亲们辛苦啦!为人民服务!
    嘿嘿,如此幽黑,胡人不喜?
    问好了,兄弟。
  • 罕奇辣母:打动人心的纯朴,简单的文字最难。
    罕奇辣母:@唐风汉韵 “行家”两个字吓坏人了😂
    唐风汉韵1970:@罕奇辣母 看评论,您是行家。欢迎您移驾赏读并赐评。
  • 三湘涟漪:一碗温水从眼里一直暖到心里
    唐风汉韵1970:@三湘涟漪 谢谢三湘妹子。
  • 金钗银环:老师对文字的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篇文章,淳朴中处处透着真善美。不争家产的哥嫂,良心的买卖,读的人心里一直暖暖的。看到那家的男人病死了,眼泪就下来了。也把一对贫穷而伟大的夫妻形象升华,建议老师的文章走出简书,多发些平台。都是直击人心的文字。
    唐风汉韵1970:@金钗银环 哈哈,这样的文章没人读,没法给人家贡献流量的,所以要是靠纯文学吃饭,那肯定能饿死一大批,有灵魂的人。
    金钗银环:@唐风汉韵 网络平台追求的是流量,所以,我们如在夹缝中。
    唐风汉韵1970:谢谢银环鼓励,我没发过别的平台,网络平台纯文学作品可发的很少,写着玩吧。
  • 雪花如糖:这篇无论是语言还是构思,是最接近汪老风格的作品。尤其是借娘的嘴说出"吃吧,都不易,鸡活着,鸭也得活着"乃神来之笔👍
    唐风汉韵1970:雪花老师的认同让我很是高兴,我努力地想写凡俗生活中的一些善,一些美,一些阳光,努力把笔触贴近生活,贴近泥土和乡村,因为那是我的根,既是生命之根,也是写作之根。至于文章像谁,应该说确实有我主观上的追求,学习大家名作,努力在于神魂,当然在像的同时,我也在探索能不能也有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但限于能力,差得很远,但乐于尝试。
  • 燕子回归:真的好淳朴!
    唐风汉韵1970:@燕子回归 首先谢谢新朋友移驾赏读并赐评,欢迎以后多指教。
  • 典典的蟹妈:你把人性中的善刻画到骨子里了,这算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吗?对比之下,越发对现世感到绝望。
    典典的蟹妈:@唐风汉韵 说得对,要是我们笔下的文字能唤起人心中最纯朴的善良,这文写得就值了。
    唐风汉韵1970:@典典的蟹妈 刻画也许是变相的呼唤吧,有些善应该是跨越时代的,甚至是跨越国家、民族和种族的,写过去并不意味着对现在失望,也许是 一种期许呢,对吧。
  • 侯泰而:有汪曾祺之风
    唐风汉韵1970:@侯泰而 话虽不多,但我觉得准,不敢自比汪先生,但说有影子,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的。
  • 玉妮:佩服老师的文笔,梆子的故事,农村随处可见,老师写得详细,人物刻画活灵活现!乡土气息浓重,一部生活剧!
    玉妮:@玉妮 😊
    唐风汉韵1970:@玉妮 谢谢玉妮夸奖,基本源于生活,稍加提炼而已。
  • 步绾:一口气看完的,故事怎这么吸引人!结尾就更好了呀,北苑村都是善良的人。
    唐风汉韵1970:@步绾 我也喜欢小说,但平时似乎写得更多是散文,由于写长篇最近弄得什么也不会写了
    步绾:@唐风汉韵 我是尤其喜欢小说的,对写得好的作者羡慕得紧。
    唐风汉韵1970:能让步绾喜欢的文章,应该有点小得瑟。
  • 蝶恋花开蝶恋花:只能看,不好评,以前人呐,心是肉长的。
    唐风汉韵1970:我只能发个微笑了。:relaxed:

本文标题:梆子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zn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