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2005年《江苏教育》第9期《拷问洋思》,感到文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深度,而洋思校长蔡林森的回答则属于“一面之辞”,他只归纳对自己和洋思非常有利的观点,对质疑的锋芒避而不谈,实难服人。
洋思理论具有独断论的性质,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什么“怎么说都是教师的责任”之类,可惜我们都学马列,求辩证,知道外因内因,对这种单边的风格看不惯。至于洋思人自己爱怎么解释,那已经是“善后工作”了。所以蔡林森的口头禅是“对此我有不同观点”,而不是社会上正在有什么观点,这大概也是洋思的办学特色之一。
笔者作为一个公民,最关心的还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笔者注意到蔡林森校长讲话中提到了一位年轻女教师被辞退的事,起因是因为学生的一篇作文未交,教师未能及时催促,家长不满,教师不服,两相争吵,蔡校长根据家长意见把这个教师辞退了。笔者在这件事上没有看到蔡校长身上有什么耀眼光环,只看到他滥用职权对一位年轻教师造成的伤害。
教师偶尔工作不及时,跟家长犯几句口角,“罪”不至辞退,洋思中学不能容人还在于他们钻进了一个“怎么说都是教师的责任”的思想怪圈,把片面的“理念”拉长、放大,贯彻到底,最终是迎合家长口味,赶走教师了事;但是,社会公平呢?在蔡林森的头脑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社会公平的概念吗?
笔者要借此机会向蔡校长讲一讲什么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就是在现实的功利的世界里,各类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家长、校长都在追求自己向往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这种前提下,任何一方的追求发生了障碍,都会引发负面效应。蔡校长一味向家长倾斜,虽然维护了他的理念,却破坏了社会公平,教师个人的功利世界被割碎了,教师在制裁的压力下矫情表演而内心苦不堪言,长期言不由衷,表里不一,处在身心背离的状态下教书育人,其后果不堪设想。
社会生活是全方位的,而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分支。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公民,他需要一块与别人基本相当的最起码的功利空间。而洋思呢?洋思操作的秘密就在于压榨教师的这块“功利空间”,获得校长、家长对教师更多的驱使权,最终获得一种畸形的“教学成果”。这样运作,家长是满意的,分数是上升的,长期以来,洋思就是这样“发展”的。洋思把教师个人的功利空间“转化”成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这种“转化”,说白了,其实就是违背教师意愿的剥夺。由此可见,洋思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不懂社会、不懂人生、杀鸡取卵的短见教育方式,长久必为社会之患。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服务,教师需要地位,需要尊严。这种尊严不是封建时代的“师道尊严”,而是为了从事这个行业,为了教学活动能够运转下去,并且还能够顾及生活、顾及思想所必要的尊严。而且,教师需要发展。读洋思的介绍,明显感觉到洋思中学教师们的生活空间小,功利空间小,发展空间小,这与校长蔡林森的片面理念大有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被辞退的那位女教师离开洋思另谋出路,反倒是一件好事。
列宁在批判柏拉图的时候说,理念是野蛮的。究其实,洋思校长的“名言”只能称得上一句口号,而不能称之为真理,就是因为它太缺少真理的颗粒了。观看蔡林森推出新理念和处理女教师事件,二者如出一辙,都充满了主观随意性,丝毫没有一点反思精神,是应该反省反省了。
笔者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五年,就开始被动学洋思,会会讲洋思,学则学矣,那只是强推的结果,我并不接受。发展本应是相互的,学生要发展,教师也要发展。洋思理论忽视教师个人的发展空间,看到的多是教师的工具性,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所以教师群体对其并不认同。
2005.11.4 初稿
2005.11.6定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