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所有的书籍,都不会给你带来幸运,然而他们秘密地引着你,找回你自己。by黑塞
不得不承认,在未读《林徽因传》之前,我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网络上盛传的关于她感情的风流韵事,甚至一度被网络新鲜词汇“绿茶婊”盖章,以至于连去了解一下她的生平都兴趣缺缺,直到我在无意中看到书中部分内容的摘抄,被其中描写的事迹吸引,进而读完整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对她的情感经历了三个变化:首先是羞愧,其次是欣赏,最后是由衷地敬佩。
先来说羞愧,我的羞愧不是一个普通人对一个名人的羞愧,而是一个人在对另外一个人没有丝毫了解之前,就已经不怀好意地妄加揣测、不经查证而妄下断语的羞愧。我不是因为她的伟大我的渺小、她的才情我的平凡、她的不朽我的衰朽而羞愧,而是因为我也作为一个人,在面对另一个人时没有用自己的理智、用自己的教养、用自己所受的教育去评判她,而是跟风用世俗的不怀好意的有色目光看待她,并且在心里的十字架上默默绞死了她,我为自己这样的行为感到羞愧。
在林徽因51年的生命里,网上流传的那些八卦只是她生命长河里偶尔翻起的一两朵水花,而我们却用这一两朵水花定义了她的一生。不说她是我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参与者,也不说她参与保护了我国传统工艺景泰蓝,单单是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又有几人能及?更何况她还和梁思成一起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授课,培养了一大批我国最早的建筑人才,更是协助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开办了建筑系,参与设计了建筑学课程,还和梁思成一起,走访了我国许多古建筑,帮助梁思成校编《中国建筑史》等等。
详细地去讲述她的一生,这不是我的目的,我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无知羞愧,也为自己不分青红皂白就定义别人的行为感到羞愧,随便罗列出这些内容,是希望跟我之前抱着同样态度的人,能放下成见,去打开书,亲自了解一下她这个人。更是为了提醒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在面对一个人时,不要再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再来说说欣赏,其实欣赏这个词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的嘴里讲出来,颇为不合适。但为什么还要坚持用这个词?因为我想把林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林徽因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她这一生是不平凡的。从她的生命历程来看,这是她竭力摆脱平凡的一生。在她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是她写给胡适的信,“我自己也到了相当年纪,也没有什么成就,眼看机会愈少——我是个兴奋型的人,靠突然的灵感和神来之笔做事,现在身体也不好,家常负担也繁重,真怕从此平庸处世,做妻生仔的过一世!我禁不住伤心起来。”人人都说平凡可贵,只不过因为能非凡的只是少数人,只要大家还想好好过日子,就只能拿这些话来安慰自己,但是普通如我,尽管没有她的家学、天赋,亦不及她的教育,依然渴望着这一生能稍有不凡,好不枉来这人世一遭。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尽管心内有这样的想法,但真正去践行的却寥寥无几,但是她不一样,在这本自传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描写“如果我真的在写作或做类似的事,而同时我意识到我正在忽视自己的家,便一点也不感到内疚,事实上我会觉得快乐和明智,因为做了更值得做的事……”“我总是觉得若有所失,缺了点什么,有一种精神上的贫乏需要营养……”“眼看时间像抓不住的水一样流逝,想看书想写东西却总也坐不下,徽因很焦心……”其实就在她这样自我感叹的时候,她周围的朋友却深深折服在她精辟的见解、奇妙的思维里。
在她的一生中,她从未活在任何人的荣耀下,她只作为独立的她自己被世人铭记。出生于名门,又与名门联姻,父亲林觉民、公公梁启超、丈夫梁思成,还有徐志摩、金岳霖,在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这些人,林徽因的名字与他们都有联系,在她所处的位置上,她很容易成为这些人光芒下的阴影,但是她没有,她努力地活出了自己,同时她也作为一个平凡人努力生活了很久,我欣赏她的真实,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态度,她渴望父母亲人之间的爱,喜欢得到关注,渴望被认可,尽管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她仍不认命,不放弃自我,一直到死都在追求自我实现。而这种独立的精神正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东西,是人之为人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最后一点要谈的是敬佩,这种敬佩源于她对自己选定的事业的热爱与付出。她取得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但是她怎样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她在这期间吃过的苦却少有人知。
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全部仰仗于她良好的出身,以及她那位有先见之明的父亲。关于这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她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她的家庭为她的学识和眼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这不是全部,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个个体能走多远,路途平坦、天气晴好当然会助力不少,但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要一直前进,不然,那些生在康庄大道上的,就算从未迈步命中注定他们最后会走得最远,而在崎岖山路上的,尽管一直在前行最后却还是在原地停滞不前。而事实告诉我们,这不是真的。
林徽因16岁跟着父亲游历欧洲,后求学美国,先后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又因时局变动,抛家舍业南下武汉、辗转昆明、留守李庄,在炮火中亲眼看着所住房屋被炸毁,因为工作变动、物价飞涨不得不变卖家中物件,又因为家中老小的衣食住行,不得不来回奔波赚取生活费,因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朋友救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经历了别人未曾经历的好,也遭受过别人未曾遭受过的苦,在所有的苦与甜中,她从未放弃自己的课业,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遍访中国古建筑,在战火纷飞中随身携带着那些宝贵的资料,在病榻上继续进行研究,直到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还在发光发热,继续从事教学和研究。她在病榻上对理想的坚持,对事业的热爱,这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在那么苦的日子里,她还坚持做学问、搞研究,这是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当然,反过来,也正是因为她对这份事业的坚持和热爱,才让她熬过了那些苦日子,才没有让她在与命运的这场交锋中败下阵来!
在这部自传中还提到了窗子理论,在她的前半生她一直生活在窗子里,但是她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当命运的洪流急转直下,到了她也拿着血肉之躯碰命运的时候,她也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是尽自己的力量,对生命中的其他人表现出了最大的善意,那些飞行学院的年轻肉体们,还有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亲戚朋友们,她都尽力伸出了友善之手。
再谈一点,那就是:活得真实,这才是对“婊”最大的讽刺。尽管我爱表现、性子急、喜欢结交朋友、对人对事一针见血,但我从未活得不像自己!
最后再谈谈,她为什么受到了那么的仰慕?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位真性情、有趣、聪敏睿智、美丽大方的人,你会不会想要成为她的朋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和人最后的相处,都是灵魂的契合、精神的共鸣,单靠皮相,是无法长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