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吧艺术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代书论未被充分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代书论未被充分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 读美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9-15 16:42 被阅读0次

    中国历代书论未被充分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文:读美者

    此份为初稿。此题,枝节甚多。仅随笔不足完呈其详。

    故,将历多次勘修。

    中国历代书论,其全文可见者,常见而在传的,自秦汉至清代,共有一百四十六部。

    它们在被谈及时,常被冠以“珍贵的文化遗产”等等泛泛之赞,即后话廖廖。

    并未被充分应用于当代。

    恍如闹市街衢,足下之矿。

    略审其由,概有如下数例、且未尽举。

    其一,

    书论,仅被列入史学之研习素材。其用之精。然,其用亦狭。

    书法学的学人与学者,当然了解书论。

    而此例之中,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并非书法家、也并未以书法之贡献为志者。

    故而,以史观,治书论,书论仅作为,一种史实文献之观。

    定是必要,然而应用较窄。

    历代书论,审其作者,并不全以著书立说,为扬名立万之用。

    书论中之多见者,多为书家,作书之心得,思考之点滴所积。

    静时读去,宛如闻其自语。

    时人惑处,其解却常隐现于字里行间。

    历代书论于其作者,多作案边语录体之用。

    因此,历代书论,非常鲜活。

    且其所处之代,文者,精英之阶层。故而,并无自以为是之人,论必有据,证必究严。

    凛然难犯之度,并不见以身份代定议之假威嘴脸。

    同时,历代书家,未有不研书论而成家者。

    作书之人,必为书学通达之人。

    既闻天下之士,亦不辍自修之功。

    亦未见其不审何以自修之策者。

    其二,

    书法爱好者、书法熏习者、书法专业人士,均多以无意,而轻用历代书论。

    爱好者多以养生之用、以及自我取悦之用而书。既至足受周边群众首肯喜爱,即多止步。亦属合理。

    熏习者,多只识积步,不通自审之方,以及不太爱自审,且书法范本浩瀚,亦足以引人醉心于中而流连。故年深日久,碾转于各帖,以临代创者居多,集古固步居多。

    而当代之谓书法专业人士者,细审之:

    以其为全职、食其力而度日者,亦为鲜见。

    亦多因俗务勾带,常陷应酬、表演、修合都非常少,更何暇问及书论。

    部分人士,略通其技,书貌入能品而止,且躁于立概念以闻天下,

    故以成器之志为荷者,亦更为鲜见。

    其三,

    太限于认知之中,理论与实践之二元分立之知见障。

    这是最大问题。

    其实,时至当代,

    精粹如位列儒门四圣之王阳明先生之心学,

    已研究至深,对于认知论之贡献愈积愈显。

    “知”“行”之合,甚如形与影之不可二分。

    然而,多数书者,却于书之艺途,

    仍惘于,将“实践”与“理论”二分。割裂。

    实在是相当划不来。冤枉韶华。

    及至满目乱象怪象且不表;

    及至各类浅层辩论且不表。

    最不忍,即为大量时间心血付诸墨池,而所行离道愈远者。

    其四,

    通文言者不知语境。通小技者不作自我要求。

    通文言之汉语言专业学人,亦有将书论翻译面市者,

    然仅通其言,不通其义,不通其学,故,译文之中,常见与语境不一者。

    且书论之中,引据颇多,纵引,横联,若仅通其表面文义,亦不足释书论。

    通小技者,小成而安。当然,也是一种用法。

    而此类一多,一沾书论,亦不知何从下手,为其一;

    完全不读之人,更是居多。

    仍未尽列。

    笔者,完全无意于针砭时弊。

    只是,书论,何以堪作珍宝?珍宝于何处?如何应用之?

    故而,一言难蔽之。

    遂有,读美者《解书》。

    中国历代书论,今用导释。

    于此地小窗,次弟发布。

    惟见抛砖之勇耳。

    艺以格物,审美致知

    艺术,鉴赏,收藏观

    |读美者|

    呈献

    真切品质的艺术阅读

    有幸与您

    经年为伴

    (读美者保留所有图片与文字的版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书论未被充分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pf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