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小欢喜》演绎了高考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小舍得》演绎了小升初家长的焦虑(学生并不能理解家长的焦虑来自哪里)。
作为85后妈妈,我的焦虑不是来自宝贝小升初、中考或者高考,而是幼升小。拼孩子幼儿园毕业院校,拼获奖证书,拼学区房等等,已然分不清拼的是孩子还是父母。
夜深人静时,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幼升小就替孩子感到焦虑呢?因为小学是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为6年后小升初要拼命挤进六小强?还是因为初中升高中率只有一半?理性地思考过后,以上原因不是!我没想让孩子必须考上清华、北大;没想让孩子必须当歌唱家、舞者;没想过让孩子必须当画家、设计师;我只是怕她被拔高儿的孩子踩在脚下而已。是的,我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中苦苦挣扎,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剧场效应”。
专栏作家魏濂在沅江弑师案后撰文指出: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弑师案”的背后都有一个绕不开的死结: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压化的教育生态。
这个畸形的教育生态可以用“剧场效应”来分析:剧场效应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在提出: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现代的孩子累,现代的家长更累,但是无论多累,家长都不敢“坐下来”。为什么呢?因为不想自己的孩子当作别的孩子的垫脚石。
“剧场效应”另无数家长焦虑万分,家长要在焦虑中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与孩子一起越飞越高,与孩子一起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在“剧场效应”下学会正确释放压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36707/74dd17bbdbfc182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