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与古代的小学和大学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是按照知识程度来划分的,而古代的小学和大学讲的是境界。
如果撇开这种本质的区别,一定要作一个类比,古今的小学可以说大致相同;中学相当于县学、府学,中学生相当于生员、诸生、秀才,他们当中的优秀者通过乡试,可以成为举人,取得了高中毕业证书;举人可以自学、拜师、或到书院学习,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了。可见古代的大学并没有固定的建制,书院则收各个层次的学生。
举人参加会试,考中的成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再参加殿试,殿试通过才能成为进士,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最多的是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可以马上做官,还要等待吏部的录用,这里面弹性很大,有的会一直候补着,一旦分配,最小可以成为九品县令,也有直接成为知府的。少数人则被选送到翰林院成为庶吉士,那是内阁大臣的培养对象。
还有国子监,其实很水的。国子监生(太学生)成分很复杂,有举人、秀才、官员子弟(荫赐),还有捐钱也可以进太学。太学生要成为进士,必须参加会试,状元很少是太学出身的。
古代“小学”有两个含义,最初是指贵族子弟的启蒙教育机构,八岁入学,学小艺,履小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为小艺,所谓小节,南宋朱熹和弟子刘清之曾经整理合编过一本《小学》,试图恢复古代小学的部分旧貌,教材的核心是明伦,从小教育孩子懂得家庭、社会的规范和秩序。汉代以后,“小学”一般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的学问。
曾子的《大学》之名,显然是相对最初的小学而言,粗略地说,小学是教育孩子的,而大学是大人之学。但这个“大人”却有特别的含义,它不是成人的含义。
在孟子的《尽心篇》和《离娄篇》中都有对“大人”的描述,根据孟子的说法,“大人”是全天下人的楷模,具备完美的人格和智慧,次一等的是“天民”,行事能够顺应天道的人。
孟子说,内心仁爱,不失赤子之心;行为遵循道义,只要符合道义,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做到这两方面就可以达到大人的境界了。
“大人”是国君之师,只有国君仁义,天下才能安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成为“大人”的学问。
---- 【我读大学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