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别人见我就一脸同情的说“这孩子可怜,这么小就没了妈。”
但是伙伴们很照顾我的情绪,带我远离这些爱嚼舌的妇女们。然而,这并不能改变我喜欢窝在房间不出去玩的性子。是害怕被人谈及还是单纯的觉得房间里一个人待着更好一点?我想两者都有的吧。
不合群由此而来。
那时候有点怕生,亲戚来家里都不会喊,但他们并没有生气。成年人就是成年人,真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那时想。可后来看到一句话:没妈的孩子没教养。又有些好笑的想,亲戚们见着我是不是也会在脑海里冒出这句话?
因为不合群,下课不离开座位和同学打闹,没事干,那就看书吧。好在我不是太笨,在比别人花时间多的情况下,成绩终于变好起来。成绩好的学生差生就不太敢欺负了,在被一个坏蛋见一次打一次持续一个星期后我突然想明白,数学考了个97分,于是再没有被人故意找茬。
自小沉默寡言,却不妨碍我有好朋友。一直很感激这些人,让我感受到这世界充满爱。
上面说过我不是太笨,这句话不是谦虚,是我真的有点笨。
跟伙伴一起去钓鱼,钓的最少的永远是我;跟伙伴打牌,输的最多的永远是我;跟伙伴一起打小游戏,死最快的永远是我;偷别人的桃吃,跑最慢的永远是我……
好在这个笨是笨在行为多一点,也好在我那些伙伴对总拖后腿的我不离不弃,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欢笑的童年。
长大一点,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发呆。可能是看到前排的桌脚,可能是看到远处的暗红色屋顶,可能是看到某人的侧脸。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思绪飘飞,捉摸不定。
教室外面一堆男生哄笑着打闹,教室里面一群女生聚在一起讨论着喜欢的明星。那时候突然觉得我与所见的画面格格不入,不入就不入吧,反正不稀罕。
是的,我没觉得被排挤或被孤立,只是单纯的觉得我们有不同的路要走。这个想法一直影响到后来,最明显的表现是不大跟人打招呼,既然是走着不同的路,那总有一天要分别的吧,那还是少有交集好一点吧。
这个观点不知道是不是受我看过很多书的影响,不过这个想法真的很好,我没有羡慕过别人,也不会和别人攀比,只是单纯的觉得我们不是一路人。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听小众的歌,看小众的电影。一直遵循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一直坚持着,也一直小小的骄傲着。
偶尔看到别人的壁纸是我喜欢的风格,或者听到别人播放的歌曲有我钟爱的旋律,都会激动成分,以为知己。
有时被人误会也懒得去解释什么,一直奉行有缘自会再见,交集多了自然会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直试着去理解所有人,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有背后言不由衷的无奈或不可不做的理由,努力保护好自己也尽可能不去伤害别人。所以不会看不起自甘堕落的人,也从不神化某些领域特别厉害的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成就的高低可以改变个体的价值及旁人的眼神,却不能改变自己内心的安宁程度。所以新闻上时常会有普通人眼里很“幸福”的人却做出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所以我一直在给自己洗脑,心态才是决定开心幸福与否的因素,成就财富等只能改变一些外在表象。
会这样想是因为小时候一直被洗脑,最严重的便是要好好学习了。于是少有玩耍,少有放松,拼命学了几年。上了别人眼中的好大学却突然彷徨了,仿佛自己的一生已经注定了。知名学校毕业,高薪工作,结婚生子。这是按照谁的旨意过完自己的一生呢?
这是社会的价值观。
我为什么要听它的?
很多人,喜欢追求大众价值。计算机火就去学计算机,公务员火就去考公务员,听说炒股赚钱就去炒股,看到别人都跳广场舞就去跳广场舞……
我问自己,为什么呢?
这样我就会快乐吗?
为什么要那样在意别人的看法?是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自己的路为什么要掌握在别人手上?
我要自己惬意。
于是我时刻告诫自己,你与别人不一样。
你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自己的好坏准则,有自己的口味格调,为什么非要觉得自己的不如别人的?
你与别人不一样,相信自己,也成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