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微醺西柚
翻看之前写过的文章,推敲后总觉得可以修改得更好,文章的一些方面点太过于稚嫩,不能追根溯源,没能起到一针见血,直击命门的作用。
于是,我尝试加大阅读量,想着量变产生质变,结果发现越来越糟,几乎没有帮助。泛读真的有用吗?
泛读多了也不是好事,这里不是一票否决的意思,我们只是一味地输入内容,找素材,看新闻、资讯、推文,认可作者的文笔,坐马观花般看文点赞,留给自己思考精读的时间却少了,“左耳进,右耳出”没用的。
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本文先讨论泛读,再讨论精读。
泛读,大量广泛的阅读,要求读者大体上能理解文本的写作思路和基本内容,没有进行深层思考加工,导致在大脑皮层停留得很浅。泛读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去快速阅读,是精读的前提。
精读,对文章、书籍认真反复读,带有思考性的阅读,对其中的语句和思想内容能够透彻理解,能够分析评价,感悟作者的观点,情感,布局,表达方式等。精读是思想进步,完善的过程,是泛读的基础。
有点绕乎地说,就是从泛读到精读,再从精读到泛读。以下慢慢解释,不要着急。
上面解释有点枯燥,打个比方,小时候阅读的《西游记》,书中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的情节都大致有个印象,这就是泛读。
然后,我们开始对书中师徒四人取经过程的语言,神态,心理进行揣测,对人物个性,取经背景,官员风气,地方风俗习惯的查阅与思考,再比如作者著书的原因,天庭、西方、唐朝等等想要传达什么?象征什么?以上等等,都可以算精读的一个部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经典能够经久不衰?书中一些手法观点对当下的意义,旧学活用。书中这些观点具有持久的而不是单一的精神价值,如同《论语》中的一些观点对当下乃至未来都有借鉴学习价值。
再谈到上文中的“泛读是精读的前提,精读是泛读的基础”,这是我提出的看法。
广泛大量的阅读,不分国内国外的书,比如散文,诗歌,日记,小说等等,开阔视野的同时,大量阅读后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接触不同方面,领域的思想才能从更多的角度去解读一本书,去不断改变自己对周围乃至世界的看法,提升自身的眼界,所以说泛读是精读的前提。
学习经典中的表现手法,思考作者想表现的价值体系,逻辑思维,核心思想。精读是求知的过程,我们去查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境遇,价值理念等等,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自我拓展的一种过程。
精读是泛读的基础,这句话更适用于写作提升,但也不局限于写作提升。所以对精读文章的选择其实就提到之前说的泛读,我们泛读接触的书籍、文本的积累,其实也能选出一些经典之作来重新精读,一点点积累,再到泛读。
现在看来,“从泛读到精读,再从精读到泛读”这句就好理解了。
大文豪鲁先生有句名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读与不读,而在于怎样读。我想,现在真的理解得很透彻了。
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