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变已经学了很多,比如“小步子原理”、创造改变的环境、情感触动,这次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关于改变的认知,就是改变改变再改变。这里第一个“改变”是动词,第二个“改变”是名词,第三个“改变”是动词。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一直追求改变了我们,事实上对“改变”本身,也需要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比如前两天写的那篇《日更有中断,人生有无常》,里边提到了“墨菲定律”,就是说,如果有一件事情有可能发生,那它一定会发生。事情的演变,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任何改变。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做不到完美,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所说的改变“改变”,指的就是这个努力。
一、见
今天在评论战友作业的时候,发现一位战友,反思因开车不注意,让新车受到创伤的经历。说什么当时下班急着回家,心存侥幸地从很窄的两车之间过去,结果技术不过关,车子卡在了路牙上,经4s维修鉴定,需要3500元左右维修成本。
重点是,其中一辆车上有人,也就还说只要他按一下喇叭,其中一辆车就会给他让一让,也不至于发生这样尴尬的事,这才是他反思的重点。
二、感
在我看来,开车出现意外,或者说,车出现不同程度的受伤和刮蹭,完全符合“墨菲定律”,特别是新手,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会更大些。所以,在通往成为老司机的路上,我们不是通过反思,杜绝这样的事情不发生,而是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事情提醒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
安全的车,都是相同的,不安全的车,各有各的不同。
三、思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偶尔的失眠,偶尔的心情低落,偶尔的焦虑、偶尔的失恋等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要怎么办呢?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呢?
改变是好事儿,但是这些改变本身,会带来更多次的失眠、焦虑和不安。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先不要想着去改变,而是学会“自我接纳”,关于自我接纳,之前写过很多,这里再强调一下。
1.自我接纳,不是不改变,而是与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睦共处。也就是说,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世界。而这本身,就是在改变。
2.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幻想和执着。
在《自我发展心理学》里,陈海贤还提到了一个很著名心理疗法“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行所当行。也就是说,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生存的常态,而是去专注于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这个观念和佛教讲的“无常”很类似,所谓的无常,简单的讲就是一切事物都会变化,不确定性会随时到来。
如果为“无常”的事情担忧,想要改变“无常”,那我们将会变得非常的痛苦。也就是改变本身,不但没有让我们变好,还让我们变得更糟糕。“创伤”就是无常的一种,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之前写过的《游戏不克制,写作泪两行》。
在我的跆拳道教学经历中,也遇到过想要改变“改变”的事。对于跆拳道训练的孩子来讲,就像我们开车一样,安全永远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但这并不是说,把安全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就能保证万无一失。练习跆拳道,受伤是避免不了的,也就是说,发生受伤的概率是100%,别说是参与跆拳道运动,就是平时走路,谁能说自己从来没有摔过跤呢?
按正常的思维来讲,既然家长把孩子送过来,从事这样一项还算剧烈的运动,那就要提前做,孩子在训练途中受伤的心理准备。事实上,有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受伤,会说没事,过几天就好了。然后,鼓励孩子坚强一点,不要放弃。
但是也有个别家长,他们就见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实战训练的时候,被踢了一下,孩子一哭赶快抱起来,有时还会把矛头指向教练,抱怨教练给他的孩子安排了一个,比他个头大的对手,如果不是这样,孩子也不会哭,也不会受伤……
家长的这个抱怨,我把它称作是妄念,也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说白了,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只能接受,如果强行改变,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更糟糕。
四、行
说了这么一圈,最后,我们要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什么时候改变?什么时候自我接纳呢?
这里有两个思考方向:
1.如果在做出改变这个动作之后,是在维持现状或者让自己变得更糟了,这就是无效的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选择自我接纳,前边已经说过了,“自我接纳”也是一种改变;
2.如果做出改变这个动作之后,有了明显的进步,或者说,这个改变的动作,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规律(像拔苗助长,就是在破坏这个规律),那就选择改变。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