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写作业属于“知识诅咒”
来自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P126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师通常会受这种错觉的影响——认为微积分非常容易的教师,在面对刚接触这一科目或是学不好这一科目的学生时,就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知识诅咒”。
P129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知识诅咒)。
以一个物理学家为例,她可以创造一个由物理规律构成的心智模型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或是动量守恒定律。她会倾向于用这些基本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靠问题表面特点的相似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问题中涉及的装置(滑轮、斜面等)。某一天,当物理学教授要讲物理学入门知识的时候,她会讲怎样用牛顿力学中的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忘了她的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骤。教授假设她的学生会轻松地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极其基础的。这就是元认知错误,是对她知道的东西和她学生知道的东西之间匹配程度的误判。「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8小七—我们都被“知识诅咒”过
马祖尔说,最了解学生们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么困难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学生。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让一个人在心里默唱一段普通的旋律,并把旋律的拍子打出来,然后另一个人根据拍子去猜旋律。总共有25组给定的旋律,因此从统计学上猜对的概率为4%。有意思的是,默唱旋律的人认为对方能猜对的概率是50%,但实际上听拍子的人猜对的概率只有2.5%,还不及统计学概率。
“我们都被知识诅咒过”
知识诅咒,也就是说不能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尤其当自己熟悉一个领域时,会主观的认为其他人也都和自己一样了解,会认为自己懂的复杂知识,学习者也是清楚的,从而错估对方学习的时间。这就会产生一种教的人和学的人匹配程度出现了问题从而产生了知识诅咒。
记得上三年级,我要是遇到不会的应用题问我老爸,他就会大声吼起来:“这么简单的题还不会!”然后他就用他的方式教我,可是我真的一点也听不懂,现在想来也是非常苦恼的。
「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8小七—我们都被“知识诅咒”过当产生了知识诅咒后,会发生很多不好的结果:
1.会让学习者跟不上教授的人的节奏,甚至会对自己的智商产生怀疑,从而产生挫败感。
2.当教授的人用复杂的模型教新手学习,会让新手的知识体系产生断裂,一下子接触更高深的知识,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建立。
3.当教与学不匹配的时候,学习者会产生更多的学习麻烦,从而浪费彼此的时间。
“做一个不被知识支配的人”
现在想来,我也没有太多的心智模型。很熟悉的也就下面这6个。
第一,SCQA模型
第二,Ria便签
第三,八大问模型
第四,用导图画一本书模型
第五,洋葱阅读法
第六,倾听模型
拿八大问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提问和思考模型,对我自己来说,简直太好用了!
但是和朋友一起聊天时,基本不适用“八大问”。因为会让朋友觉得我在抬杠,会觉得我不友好。
对于想提高思考和提问能力的小伙伴来说,当阅读一篇文章,阅读一条新闻,阅读一本书时,八大问都会有非常好的帮助。不至于随波追流,不至于被各种信息模糊我们的双眼。
而对于儿童使用八大问呢,当然是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思考和提问。但是八大问的八个问题,完全拿来给孩子使用,他们基本是搞不清楚的。例如“提出假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会让小朋友们一头雾水。
「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8小七—我们都被“知识诅咒”过所以在利用八大问,引导孩子们进行提问和思考时,要将八个问题的问法进行新的安排。
1前:作者为怎么引出这段文字的?或者为什么写这样一段文字呢?
2因: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段文字呢?
3后:如果你是小猪(书中出现的角色),你觉得这样做,会开心吗?会有什么好事发生?
4果:如果你是小猪(书中角色),你觉得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可怕的事发生吗?
5适:小朋友回忆一下,有没有在别的书中,看到过同样的场景,但却和小猪的做法不一样的呢?
6用:如果想和小猪一样这样行动,你觉得需要做什么准备,才能做到和小猪一样呢?
7边:你在别的书中,看到过相同的情景吗?
8界:那和这个故事相比较,你觉得哪些地方有些一样?那些地方不太一样呢?
通过这些问题思考后,引出一个主题,例如爱、谦虚、长大、生命等。
最后选出“(爱)是什么,为什么(爱),怎么(爱)三条,联系自身过往的经历,进行写作。
这8个问题仍可以改进,继续摸索!
这是王小七童鞋,2019年日更得第100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