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话很常见:
孩子:妈妈,我肚子饿了。
妈妈:你怎么会饿,不是才刚吃完饭吗?
孩子:妈妈,我很热!
妈妈:你怎么可能热,现在开着空调,快把衣服穿上。
孩子:妈妈,我摔了一跤。
妈妈:摔了一跤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妈妈,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或者无意识地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今天有幸看到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

两位作者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两位作者去听年轻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的讲座时,学习到一个育儿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海姆·吉诺特博士觉得父母应该认同孩子的感受并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然而实际生活中父母却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你怎么会饿?
你怎么会冷?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或者父母总是给孩子建议、讲大道理、对孩子心理分析或者只关注自己的看法, 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愤怒,从而引发争吵及沟通障碍。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呢?
书中提出4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4个技巧该如何运用,我列举一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有一位儿子放学回家对父亲说:“我们今天有篮球练习,我一次也没投中。”
通常他们对话是这样子的:
儿子:我们今天有篮球练习,我一次也没投中。
父亲:看吧!平时叫你多练习,你不听!
儿子:我没有!
父亲:你有,平时干嘛去了,是不是总呆在家里看电视,不去练球?
儿子:没有!
父亲:那好。以后都不要看电视了,每天放学回来就去练打球。
儿子:我……不和你说了。
如果这位父亲学习过“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课程,那么他与儿子对话真实情形应该是这样的:
儿子:我们今天有篮球练习,我一次也没投中。
父亲: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儿子:可不是嘛,我都快急哭了。
父亲:这么难过啊!
儿子:我练习了很久,一次也没投中
父亲:嗯,练习这么久了,没有投中一次确实气馁。
儿子:嗯,心情很糟糕!
父亲:哦,如果当时有投中一次就好了,你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儿子:是啊!如果当时投中了,我现在一定很开心!
父亲:噢......
儿子:所以,爸爸,我一定要多加练习,多多努力,希望下次上课的时候可以投中。
这样沟通是不是很神奇,父亲并没有提问题,但儿子把事情原委告诉了父亲,父亲也没有提建议,儿子自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这种方法虽好,但也需要多多去运用才能形成习惯,书中建议把这个沟通方法摘抄下来,不断提醒自己要用于实际生活中。
年度进阶营第128篇,1163字数,共累积170332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