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要改变与孩子一贯的交互模式,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去学习新的沟通方式,还要在信念,认知和情感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举个例子。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子。用父母的话来形容孩子就是每天情绪不稳定,喜欢纠缠招惹别人,有时不可理喻,导致家里的人情绪都很暴躁。父母想要寻求帮助改变这种状态。
首先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招惹别人这种行为背后也许是在渴望与家人更多的连接,渴望“爱之杯”被注满。那么当孩子来招惹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做到,搂着孩子,看着他的眼睛说:“嗨,宝贝,你想要什么?”或者是说:“发生了什么?你想我陪你做什么?”“你可以等我一会儿吗?十五分钟后我可以陪你一起做。”等等。我想只要愿意改变的父母都可以做到这一步。那么接下来呢?也许孩子会有所改变,也许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纠缠,不可理喻。这个时候支撑父母往哪个方向走下去的就是父母心中的信念了。你是带着“你看,他就是一个麻烦,一个问题,天哪,我还要做多少他才能改变?累死我了。”还是带着“哦,天哪,这只是一个渴望爱,渴望连接的孩子。我还能做点什么能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爱呢?”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带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信念的父母在接下来和孩子的交互中,会做出一样的反应吗?我想不会。带着第一种信念的父母会在几个交互之后,看不到孩子的改变最终爆发出来,回到原来的指责和发脾气。带着第二种信念的父母即使孩子在几个交互之后依然没有改变,我相信父母接下来会有创造性的新的反应出来。所以在与孩子的交互中,我们以什么样的状态与孩子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当然,能在技术层面上去改变的父母已经很是了不起了。虽说是一个小小的改变,我相信也会扰动那个一贯与孩子的交互模式。但如果父母还想继续深入下去的话,在信念,认知和情感上去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