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16 鲁宣公在位初期“军行”与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16 鲁宣公在位初期“军行”与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3-13 01:27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鲁宣公七年(前602)

        在两年后(前602),鲁侯再次亲自出阵,在不参与谋划的前提下协助岳父齐惠公伐莱:

        ……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左传.宣公七年)

        按照轮换动员的顺序,此次鲁侯当率领左军将、佐臧孙许和叔肸出战。此战役从夏天持续到秋天才结束。

        不过也就在这一年初,曾经与鲁国有过互保同盟关系的卫国派上卿孙良夫(桓子)来盟,并讨论到"是否应该开始准备倒向晋国"这一敏感话题。考虑到鲁国自从宣公即位以来已经七年不参与晋国的会盟或者军事行动,甚至连晋成公即位都没去朝觐,出于在齐、晋之间平衡的考量,当年冬天鲁侯还是毅然去参加了“黄父之会”,但是遭到晋国指责和扣留,最后通过复出一定财物代价才脱身。

    鲁宣公八年(前601)

        “黄父之会”的来年(前601)发生了两个波澜不惊却意味深长的变化。首先,这一年公子遂在出使齐国途中去世,其子公孙归父根据“世卿不世职”的原则,并未继承司徒之职而是降一位出任司马而成了季孙行父的助手:

    公子遂去世前后两军将、佐变化

        公孙归父没有如同其它诸卿一样从最低位的行人做起而是直接出任司马,说明鲁国对齐政策仍将保持某种程度上的“连贯性”,但是季孙接任上卿也预示着这种连贯性迟早将要迎来壮士断腕般的变化。

        另一事件则更值得玩味了:

        …………城平阳……(春秋.宣公八年)

        《左传》认为《春秋》特意提到此事在于其发生时间在秋收之后,没有影响生产活动。不过其实还有另一个角度,即平阳在今山东新泰北靠近原莱芜的地方,属于鲁国东北境,正在齐国通过山东丘陵中段的缺口入侵鲁国的要道上,同时该地东临杞、根牟等小国。“城平阳”的行动可能与“黄父之会”期间晋对鲁国的“吹风”有关,即晋国迟早与齐国公开化矛盾,鲁当为重新倒向晋国、防范齐国做好准备,因此平阳一方面可以作为日后吞并东面小国们的基地,另一方面更可以作为阻滞齐国南下入侵的要塞。

        按照轮换动员的顺序,此筑城工作又将由右军负责,也即由季孙行父和公孙归父之中的一人亲自带队完成,不过《经》、《传》都没有提到具体的统帅是谁。

    鲁宣公九年(前600)

        接下来的宣公九年(前600),尽管鲁侯在正月就赶到齐国向岳父齐惠公拜年并献上了贺礼,但是表面平顺的齐、鲁关系已然暗流涌动。此年夏天齐惠公再次讨伐莱国,鲁国却并没有按照惯例出兵助战,反而派出刚刚成为大行人的仲孙蔑(孟献子)前往成周聘问,并且基于上一年“城平阳”的基础,在秋天出兵轻取根牟:

        ……秋,取根牟,言易也……(左传.宣公九年)

        从此这个号称颛顼之后,已经存续千年之久的曹姓小国灭亡,鲁国终于控制了鲁中山脉东段的山区,成为未来鲁国疆域的东端,更是防范齐、莒从此入侵的屏障。此战按照轮换顺序当由臧孙许和叔肸率领的左军出战。

        当然此军事行动应事先在年初拜年的时候已经向齐国做了说明,并且会承诺在战后与齐国分享战利品。灭根牟的理由也是现成的,即占据此地可以防范未来莒国的入侵,以加强鲁国本土与前几年刚刚攻取的向地之联络,这至少表面上也算是从战略上与齐国相合作夹击莒国。

        于是,从鲁国与卫国孙良夫结盟、鲁宣公参与“黄父之会”、城平阳、聘问成周到攻灭根牟这一连串行动,表明鲁国虽然表面上继续作为齐国的“仆婿之邦”,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其与齐国交界的东北部强化防御,做好一旦重新倒向晋国后可能遭到齐国入侵的准备了。

        尽管如前文所述,鲁国已经为倒向晋国做了相当程度的准备,但是至少在形式上仍然尽量维持与齐国的关系,譬如说就没去参加前600年秋天晋、宋、卫、郑、曹专门“讨不服”的“扈之会”。按照该次会议的定调,诸侯联合出兵讨伐不参会的陈国,不过由于晋成公突然在会议期间去世而暂时作罢;之后楚伐郑,诸侯又出兵救郑。这些活动鲁国照例一个都不参加,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遭到诸侯的讨伐,此现象背后当是鲁国已经通过周、卫等管道向晋国输诚,保证未来一旦有适当时机即改变外交政策重新倒向晋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16 鲁宣公在位初期“军行”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pb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