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金不换》
昨天在楼下闲聊,朋友讲起一位同年人的故事。那人叫老黄,大名财进,祖籍是某县东岭村。
在农业社时期,年少的老黄轻狂好动。读书时,他不是跟同窗打架,就是忤逆先生,在桌椅间上蹿下跳,捉蝎子、抓蚰蜒,把老师折腾得焦头烂额。勉强读了一年书,父亲见他不是读书的料,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就是不肯乖乖去学堂。
就这样,老黄早早辍学,在村里成了游手好闲的“楞头青”。他到处打闹滋事,偷吃邻家瓜果,成了远近闻名的“刺头”,父母没少给邻里赔笑脸。
十岁那年,母亲生下弟弟保财。因母亲没奶水,父亲买了只奶羊,老黄便成了“羊倌”。虽说他贪玩,但对羊群格外上心,把羊照料得膘肥体壮。十六岁时,凭借这份本事,他被选为生产队的羊倌。此后八年,无论寒暑风雨,他从未懈怠,将三十只羊的羊群繁衍到五十多只,为生产队创造了可观收益。
1983年,生产队包产到户,老黄家分到承包地、牛和农具,羊被卖掉,老黄下岗了。他只会放羊,其他农活一窍不通,只能继续无所事事,家里收入拮据。别人家早已温饱无忧,他家却过得紧巴巴,老黄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懒汉” 。
眼看到了二十七八岁,老黄还是光棍一个,这可急坏了父母。他们托乡邻、求亲友,四处为儿子找媳妇。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梁的刘婆找到老黄父母,提议用小弟换亲。原来,石河村刘婆的妹夫刘乐喜家有一对姐妹,姐姐刘春娥,妹妹刘春香。因家中无男孩,想招上门女婿,姐妹俩一直未嫁。
两家商量后,姐姐刘春娥嫁给了老黄。刘春娥模样清秀,身材苗条,虽生活在农村,却透着一股温婉的气质。她性格温柔善良,说话轻声细语,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农村有句话:“光棍光棍你没扎,一个媳妇俩个娃。”新添了人口,生活开销增大,老黄明白,自己必须努力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这话用在老黄身上再合适不过。他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胆大执拗。
一次,老黄听说政府要在前川修桥。此前,他了解到运输行业能挣钱,便动了心思。他跑到信用社贷款1500元,买了辆手扶拖拉机,找到乡政府承包了石头运输的活。
十八个月工期结束,凭借力气和勤劳,老黄深受工头喜爱,独自承担了工程石料运输。这一趟下来,他挣了12000元。还清贷款和借款后,还留了4000元启动资金。当老黄把存单递给妻子刘春娥时,她热泪盈眶,抱住瘦了一圈的丈夫:“财进,辛苦你了,快坐下,我给你包饺子。”
老黄又把剩下的两千多元递给春娥:“你拿着,过几天咱去县城,给你买几件好衣裳。”(当初刘春娥嫁给他时,就有人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春娥接过钱:“买啥呀,留着以后用。”老黄说:“不行!你这么漂亮,身材又好,这些年苦了你,我要让你这朵花,在我这块‘发酵的牛粪’上开得更艳。”
有了第一次成功,老黄胆子更大了。他在县城买了块旧庄子,翻修成两院两层小楼,自住一院,另一院出售,赚了第二桶金。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老黄在县城租下大库房,买车跑起乡村与街道的配送批发生意。
老黄对待员工十分热心。有一次,一位员工的孩子生病住院,急需一大笔钱。老黄得知后,不仅主动垫付了医药费,还组织员工捐款。他憨厚地笑着对大家说:“咱都是一家人,有困难一起扛!”员工们都对他心怀感激,工作起来也更加卖力。
老黄深知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有一次,供应商送来的一批货物质量出现问题,若是将这批货物卖出去,能赚一笔钱,但老黄果断决定退货。他说:“做生意,诚信为本,咱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这件事传开后,客户们对他更加信任,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他每日早起贪黑,妻子刘春娥是高中生,主内打理接单、订货、验收、财务等事务。夫妻二人配合默契,诚信经营。如今,老黄在县城有三处大超市,乡下五个镇各有一个,员工、司机、管理人员共二百多人。他真正过上了富足生活。现在,董事长大权由长子接管,老黄夫妇搬到省城,安享晚年。闲暇时,老黄会和老伴一起在公园散步,春暖花开,二人各地旅游,游山玩水,尽享兴福生活…。
作者:马金锁
2025 年 2 月 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