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原创,转载,学习用,侵删。
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的邈远迷离,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
简介
《我们仨》的作者是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杨绛先生,本书出版至今销量已经超过百万册。《我们仨》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写尽了杨绛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
今天我要分享的书是《我们仨》,仨是人字旁,一二三的三,读我们仨。在我的广东话粤语里面就是仨,我们仨。
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讲他们家庭的三个人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还有他们的女儿钱瑗。
这本书出版在 2003 年,内地的简体字版由北京三联出版,香港就是繁体字版,牛津大学出版。读这个书的时候我刚满 40 岁,我还记得读完之后几天心情很沉重,鼻子整天酸酸的,有想哭的冲动。
一眨眼十多年,最近重读也一样,还是心情压得紧紧的,也是有想哭的冲动,不仅是因为我家里也是三个人,我太太,我女儿。这样说就很容易被人家说你不要自比钱钟书,绝对当然不敢,没有任何比的意思跟意义,而是说一个这样的作品,特别是钱钟书、杨绛、钱瑗的这个家庭生命走过来的经验,就像每一个家庭,它有很独特的经验,可是这个独特经验背后包含的爱,互相的支持,还有生命里面所发生的遭遇的种种的挫败跟哀伤,其实复杂的感情是普世的,普遍的,所以就能够深刻打动人。你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不管好的坏的,因为它是普世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生命各种的哀伤、挫败,还有期待的爱,所以就是能够有所感动也有所感悟。
我们知道钱钟书跟杨绛大名鼎鼎,我们不需要重复他们的生平了,杨绛写这本书,在这书出版的时候已经 92 岁高龄了,可是她的丈夫钱钟书先生就在这本书出版的几年前的 1998 年去世了,而在钱钟书去世前的一年 1997 年,他们的女儿钱瑗比钱钟书先生先去世,杨绛一个人面对女儿、丈夫的离开,她自己活下来、撑下来,然后在文字里面跟丈夫,跟女儿重活了一遍。因为所表达的感情跟爱,其实也让我们每一位读者在读的时候,好像也跟他们仨一起活了一遍,重新体会他们有过的快乐跟爱,跟哀伤,跟很不幸的遭遇。
《我们仨》分为三个部分,一层一层地往前推,第一个部分就叫做我们俩老了,主要就是讲她跟钱钟书,她是讲梦,那到底是虚构的梦呢?还是真实有过的梦呢?杨先生没有说,其实也不用说,反正就从一个梦开始写,这一个部分很短,第一章 1000 多字。然后再从这个梦就推进了第二个更长的梦。
第二部分就是我们仨失散了,在梦境里面谈他们走上了一条古驿道,长亭连短亭,一直走,在上面就失散了,先失散了女儿,再失散了丈夫,剩下杨绛一个人来面对,孤单的一个人,到底能不能回家,甚至什么叫做家也搞不清楚了。然后再推下去第三个部分比较长,就叫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实这个也等于是整个书的意义所在。杨绛 92 岁一个人回想她生命里面跟丈夫、跟女儿走过的路。后面还有一些附录,就是他女儿跟父亲、母亲之间一些生活的笔记,我们等一下会谈到。他们有时候短暂分离,或是说离开了家门,他们亲密到这个地步,好像不想有一秒钟分开,只要离开了家门都各自把所遭遇的事所碰见的事写下很短的句子也好,几百字也好,然后回来大家分享,就算不马上分享,也留在抽屉,有空就拿出来说爸我那天碰到这个人发生了什么事,就把这些事情分享出来。他们把这些写上来的句子笔记,生活的笔记叫做石头,一颗一颗小石头,就把石头从抽屉里面拿出来分享,非常亲密的感情,也正是这么亲密,我们完全可以想像钱钟书去世,钱瑗去世对于杨绛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光是第一部一两千字的《我们俩老了》就非常感人,这里需要读一下,杨绛说: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
这是整本书第一部的前面第一段,就是在这个梦里他们走在路上,她的老伴钱钟书不见了,然后她就找寻当然很惊恐了,还忽然见到一位老人,拉着一辆空的黄包车,杨绛马上拦住他,他也停了车,可是她要找归路也说不出要去哪里,反正就非常惊恐,然后忽然醒了看到钟书在我旁边的床上睡得正甜。她醒来当然就告诉钱钟书,杨绛还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就丢下了我自己走了,钱钟书并不为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这是两个老伴几十年,他们从 1935 年结婚开始,走下来 50 年,梦到跑散了。钱钟书说这老人就这样了我也是这样,杨绛说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情境不一样可是那感觉、情味是相同的,就是钱钟书不见了,她到处询问,没人理她,找来找去找不到,有时候在胡同,有时候在昏暗的车站等车,反正等不到,梦中那种感觉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这一句很重要的,为什么叫长达万里呢?
这等于是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她又做梦,里面好像是虚构的梦,可是里面很多情节我们相信可能就是真实发生的特别是钱瑗他们女儿,女儿去世的时候 60 岁,发生在钱瑗、钱钟书、杨绛之间的事情,万里长梦第二部第一句就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这个真的完全是梦吗?那当然是梦,可是不表示梦里面发生的事情全部是假的。
这个就是有意思的地方,当然也带出一个我们常说的比喻——人生如梦啊,到底哪里才是真实呢?梦中的感觉、痛苦是真的吗?那假如是假的话,梦中的快乐也是假的,那假如这些快乐、痛苦都是假的,什么才是真的呢?
这本书叫《我们仨》,其实对杨绛先生来说,就像她书里面说,什么才是真呢?其实她给了答案,她说就是家,她所期待的一个家才是真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她来说这种理想就是真的,可是当然到最后愿望都没有达成,为什么呢?因为女儿不在了,先生丈夫不在了,剩下她一个人,那什么叫做真呢?她已经说不清楚了。
所以第三部分她就写下他们从结婚、出国到生小孩,到回国经历了教书,还有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后来 70 年代各自教书,女儿跟丈夫生病这个历程,第三部分就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就是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仨,可是写到最后,第三部分就呼应回前面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的梦,她呼应什么呢?这个叫哀而不伤,我觉得这才是杨绛先生这一部作品文笔最动人的地方,她没有说写得呼天抢地,丈夫怎么治疗,女儿怎么治疗,最后一段话她就写 1997 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 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然后她引了两句诗: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就这样琉璃会碎掉,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就是三里河,他们 80 年代好不容易有个小的居所,她觉得那是我们家而且很实在,以为感觉可以一辈子永永远远的三个人在那边,现在当然没有了,所以她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个就是回应第一部分,就是那个梦跟钱钟书失散了,找不到了,她想找路回家也找不到。第二部分万里长梦也是,万里长梦我们仨失散了主要就是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本来快快乐乐,后来居然有人打电话来,你看有点像推理小说,可是在这里她就带出他们后来的遭遇,就是什么呢?她说有人打电话来好像要接走钱钟书了,根本找不到,不知道他去哪里,就说他去开会,可是一去无影踪,然后她女儿就去找他,也找不到,也无影无踪,然后杨绛就去找他,回到长亭连短亭,何处是归程,当然是倒过来了,《菩萨蛮》我们知道是李白的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还有另外一首《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就是你走向一条路,一直找不到前面路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像一些学者夏志清还有张龙溪教授,张龙溪是很重要的文化学家,文学研究学者,他是钱钟书很亲近的学生。万里长梦他们都说过我们仨失散了的这个梦的表达方法的灵感可能就来自李白这两首词。
然后她就我们仨失散了就走下去,早先是钱钟书不见了,后来钱瑗不见了,然后她就去找,走上一个古驿站,里面就打了一些象征、一些比喻,比方说去到一个老客栈,客栈改装了,好像改装为一个新的一个一个房间,其实看起来就知道那是什么比喻,就是医院,丈夫跟女儿在庞大的冷冰冰的医院有点破旧可是又好像新的医院里面不见了,后来杨绛找到他们,分别照顾他们,跟他们谈话,所以杨绛说驿道上铺满落叶,看不清路面,得小心着走,然后她就来来去去,就在钱钟书跟钱瑗中间,这里写得很动人。
然后她变成他们之间的传话的人,因为父亲也生病了,女儿也生病了,然后她说有一次去看钱钟书,钟书已经在等我,也许有点生气,故意闭上眼睛不理我,我照常盘腿坐在他床前,慢慢的说刚才是阿瑗叫我给爸爸传几句话,他立即张大了眼睛,她就说阿瑗说医生说你没事的,我也会没事的,以前没有药,现在修养吧等等安慰的话,叫爸爸放心,然后杨绛说钟书听了好久不说话,然后他很出乎我意外的说坏事变好事,他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等好了也可以卸下担子,可以回家去了。她整天就是这样互相传话,他们彼此不能见面,所以那种失散、离散的感觉在话语之中互相表达安慰,来表达期望,可是再怎么表达,到最后希望还是落空,钱瑗先去世,去世之后杨绛还是要传话,忍了好久忍了好久,一直骗他骗钱钟书好像一切如常。你可以想象杨绛当时的心情,看到女儿去世已经悲伤、悲痛,还要忍住不能把事实告诉丈夫,本来就是两位老人,应该大家一起来承担来分摊哀伤哀痛,可是不行,钱钟书也重病了,所以这个时候杨绛又不断做梦,又梦到钱钟书坐在船上,在等她,可是他们碰一下手,握着她的手,手心是烫的,后来又失散了,而且钱钟书也非常记挂着阿瑗。
后来杨绛还是下定决心了要去告诉钱钟书阿瑗已经走了的事情,她就去了,就进去钱钟书住的地方,也在驿道上面,她说驿道上漂浮着嫩绿的长条,去年的落叶已经给北风扫尽了,我赶到钟书的船上,明明是医院病床,可是在梦里面那是一条船而不是一张床,海上的船。杨绛说她正在等我,然后他就问我:阿瑗呢?我在他床前盘腿坐下,扶着床说:她回去了,钱钟书问她:她什么?杨绛就说你叫她回自己家里去,她回到她自己家里去了。你可以完全想象钱钟书的那个反应,钱钟书在杨绛的梦里面也有梦,那梦里还看到自己女儿,钱钟书就说我看见的不是阿瑗,不是实实在在的阿瑗,不过我知道她是阿瑗,我叫你去对阿瑗说,叫她回去吧,然后杨绛就说:你叫阿瑗回自己家里去,她笑眯眯地放心了,她眼睛里泛出笑来,满面鲜花一般的笑,我从没看见他笑得这么美,爸爸叫她回去她可以回去了,她可以放心了,我读到这里心里很难过。钱钟书凄然看着我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一直在抱歉。杨绛说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钟书眼里是很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反正很难过了,我也读不下去,我的手是冰冷的,我摸摸他的手,手心很烫,他的脉搏跳的很急,钟书又发烧了,我说这些心上扯得痛。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非常难过的,就在这个梦里面他们就失散了,就像第二部分所说的。第二部分最后也讲钱钟书,当然她好像虚构,很难说,这里面没有真实,反正到最后钱钟书去世前,杨绛也是用船来比喻那病房,杨绛说我记得前一晚下船时,钟书强睁着眼睛交代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他说绛好好你,她自己加了一个注解意思就是说好生过,就是说好好过吧,等于是说我走了可是你要好好的坚强的活着,然后杨绛说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她自己也不记得或是说不愿意记得,因为没有明天,有明天可是明天见不到了,然后钱钟书就这样过去了。
杨绛又写了驿道上面落叶,风一下子扫走了那些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路上风拍打着驿道,一路吹那些叶哗啦啦的到处飞,然后杨绛说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终于要走了。然后她又回去,在梦里面有个客栈,她说我还没有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让我在空中打转,你可以想象一位 90 多岁的老人家在空中,变成一个人从我们仨变成一个人,她说我在空中打转,晕圈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了,只是我的客栈,本来是家变成客栈了,没有家了,我们仨都散了,所以什么是家呢?就是有我们仨的地方就是家,什么叫实在呢?拥有的东西就是家,而当我们仨不在了家也不在了,就是没有事情是实在的,就是一切如梦。
所以《我们仨》这本书就是两组的关键词来理解杨绛先生怎样来表达这一段悲痛的生命历程,一组当然是梦,就是梦境,一组就是家,梦跟家,梦里的家,当然也隐含她对于家的梦想原来是那么没办法来长久的,永恒的,固定的维持下来。很动人的书,因为他们的生命是很动人的生命,而且三个人在这动人的生命经验里面有普世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感情,就是你的爱,你的生离死别都有。所以不仅是看他们仨,也可以找到我们每个人心中向往的地方,也有恐惧的所在。
第三部分就是一些他们从 1935 年过来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之间生女儿钱钟书是如何的快乐,小孩成长如何跟父母相处,表现她很聪明的地方,调皮的地方,怎么跟父母亲斗嘴,后来也经历了 60 年代 70 年代的运动,被迫跟父母亲划清界限,而且因为环境的关系,本来她被家里视为读书种子,可是杨绛就说没有办法,在 50 、60 年代好,她说这个女儿跟很多同龄人一样,上高中学背粪桶,该学习的时候去扛粪便桶,大学下乡、下厂工厂,毕业后又下放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本来说她是读书种子,现在杨绛说女儿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整个时代他们没有办法,后来他们的很多生活点滴,像刚说到的石头,他们根本不愿意分离,假如钱钟书出国访学访问,或说女儿后来她也教书,也要出国去英国,一年再一年,她说难过的要死,我们仨这样分开虽然是短暂的,可是非常难受。所以后来三个人都是这样能不走开就不走开,一出门不管去远去近都要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写成石子,然后交换来看来分享。所以刚说到这个书的附录一些照片、一些影本,他们画的图,互相写的信,写的笔记在那边。
当你看完三个部分下来,看到他们之间的这些图、书信、照片、笔记,那更是觉得真的是跟他们仨这么独特的家庭走过了一段快乐的生命,也是哀伤的生命,回头我相信你会更珍惜你自己生命里面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快乐。所以这个虽然是哀伤的一个书,可是我觉得里面你会读的话会读出很正面、积极的部分,因为你看到他们之间如何的包容,如何的支持,如何鼓励,如何的互相欣赏,特别在病痛的折腾里面,甚至是钱钟书跟钱瑗去世了,杨绛如何面对?如何坚强地活下来?而且是一个人过日子,第三部分她说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好像跟他们另外两个钱瑗跟钱钟书重活了一遍,这种强大的意志力,强大的心力也应该是我们读这本书《我们仨》所能感受、所能感悟、所能学习的,所以这个不见得只是哀伤的书,也可以从哀伤里面读出了光明,读出人的意志,也可以让我们变得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