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受人照顾,二是能够自立,三是照顾他人。
当然,如果你说还有第四个阶段,人到暮年一把老骨头又要被人照顾,也未尝不可,但那应该不能称为成长了。
小时候有一种干脆面曾风靡一时,叫“小鬼当家”,当时还有另外两大品牌——“北京”和“康师傅”,颇为流行,但“小鬼当家”一上市就显现出非一般的影响力,用现在的话说,叫不走寻常路。它跟前两者都不同,很卡通的包装,小小一袋,薄薄一片,只干吃,无需调料,又脆又香,口味独具一格,让人百吃不厌。
但我要说的并非这些,而是“小鬼当家”这个名字,谁不想当家呢,大人会为了权力明争暗斗,成长期的孩子更是急需证明自己。所以它能够给很多孩子以心灵的满足,把它拿在手里,就似乎在向世人,或者至少向家长宣誓——“我要当家!”。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家穷,但早当家这事却没能兑现,直到十几岁家教都还很严,做什么事情之前要向爸妈请示,得到批准便做,否则不敢轻举妄动,闯祸了是要挨骂的,故而,看似平静如水的生活,实则暗流涌动。
我渴望自由,哪怕就一会儿,所以每当爸妈说要出去办事,甚至出远门,我就不再像幼时那般哭闹和不舍,而是兴奋。走之前就不安分起来,看不进书,一心留意着爸妈什么时候往外走,叮咛和嘱咐一一敷衍着,显得很乖巧,很让人放心,等到门“哐”的一下被关上,我就立即变成另一种样子,书本,家务,都抛至脑后,打开电视,翻出玩具,平时藏着掖着的通通来一遍。
放纵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往往也不知不觉,直到听见爸妈归来的脚步声或者敲门声,才陷入慌乱,赶忙把东西都恢复到他们走之前的样子,然后老实回到书桌前,心砰砰地跳,紧张着,也窃喜着,以为再次成功蒙混过关。
有时是会安全无事的,但有时会被爸妈看出端倪,东西没来得及放好,或者书本习题还停留在他们走之前的那一页,甚至根本没有准备,他们就已经进了门,只好故作镇定,低头沉默,等待暴风雨的降临,挨打倒是不一定,一顿训斥是免不了的——“又不听话,能是不让你玩吗?作业做完,学习搞好,你想怎么玩怎么玩,天天不自觉,学习是为你自己,是给我们学的吗?!”
这些话我听过无数次,似乎现在仍在耳边萦绕,当年我也真没觉得学习是为自己,而是被他们逼迫,这个“他们”,包括爸妈、老师以及所有持相同态度的亲友,我讨厌他们。
这种感觉当然不好,但又难以控制,毕竟,那是个冲动可以轻松战胜理智的年纪。
话说回来,偷着玩儿的事我没少干,但这不算当家,当家是要会做事的,大事轮不到,小事可以慢慢学,比如做饭。
我和姐对做饭都很感兴趣,第一次是学做手工面,爸教的,看似简单,实际需要多道工序,先把面和成团,再擀成片儿,再切成条,至今仍记得爸把和面的过程比作和水泥,十分生动,后来我们又学了西红柿炒蛋、烧茄子、炒鸡块等等,难度逐渐增大,成就感也越来越大,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就会露一手,当然,姐是主厨,我当助手,但有时候姐嫌我做得不够好,助手也不让我干了,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我就在旁边为她助兴,拿着玩具小钢琴乱弹,边弹边跳,像极了新疆人打手鼓的样子,甚至有时候用抖塑料袋的声音来模仿放鞭炮,相当浮夸。
初中之后我就不在家读书了,“当家”的机会便难再有,但独自在外的要求只会更高,它的难点不在于能否照顾好自己的吃穿,而是能否以一个独立人的角色来面对生活的所有,那些困难,那些变化,那些选择。
人的自我意识其实很早就有,几岁就会跟小朋友抢玩具、占地盘,但更多的是无知,很多事情没能力去辨别和判断,只能交由爸妈代办,穿衣、吃饭、读书、玩耍,无微不至,到青少年,有了自己的主见,正所谓青春叛逆,觉得爸妈做的事没什么了不起,自己也能做,爱逞强,但随着继续长大,需要面对的就越来越多,挫折和茫然随之而来,孤立无援的时候,回头一看,却仿佛看到他们正淡然地对着我笑,那笑像是在说:小伙子,不行了吧,你还是嫩了点。似乎一切尽在掌握。
小时候以为长大就是十八岁,长大是一种荣誉,到了那天才发现,自己还是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和优秀。
成长的意义在于,有一天你觉得自己要扮演新的角色,要掌握新的能力,要承担更多事情。
当家贵不在“能”,而在“勤”,它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爱的付出。想当家固然好,但真正能当家,必要长久历练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