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彻悟禅师语录》第十九讲㈡

《彻悟禅师语录》第十九讲㈡

作者: mgsjty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09:23 被阅读86次

        《彻悟禅师语录》第十九讲㈡
                妙果寺则金法师 讲解
                二0一八年十二月九日
    那么后面“使其得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则此介而之知,当下转为广大无外之灵知矣!”如果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随顺佛菩萨的教导,就是去理解佛讲的道理,理解了佛讲的道理去修行,这样就是随着觉悟清净的因缘去修行。慢慢地,这样子就可以把我们的那个无明颠倒的生死轮回之业,把它清净、净除干净。
    “业尽情空”的意思,“业”跟“情”是同义词,只是一个不同的说法。“业”我们通俗讲就是累积到心里面的记忆信息。过往所有的经历,你都会在心里面留下记忆信息的,这就是业。你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信息,你就留下了什么样的业。比如说,你留下了错误的观念——认为有我,认为有我所对的一切,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我、法二见,你具备了这样的一个记忆信息,你留下的就是无明业。当然业很复杂,有见解上的,有烦恼上的。比如说起贪嗔痴慢疑,只要我们起心动念起过的,都会在心里留下记忆、留下信息,这就是业。
    这个“业”就会决定我们将来命运的一个状态,它因缘成熟的时候,相互组合、显现出一个境界来让你受用。那我们凡夫众生留下的、绝大多数的都是生死轮回的业啊,无明业啊!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有学过佛法,所以多少还累积了一些这个觉悟的、清净的缘。这个业也有的,要不然大家就没办法学佛了。那我们要修行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生死轮回无明的业,慢慢地通过佛菩萨的教导、学习,把它转化为觉悟清净的业嘛!转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像佛一样地觉醒过来。
    所以,初地菩萨就是真正地从轮回当中开始觉醒了。他觉醒以后,他就有能力直接地看到心里面累积的那些业,直接就可以在心里面对治那些无明的业。我们凡夫没办法,我们看不到。所以必须得通过学习佛菩萨的经论、经典,慢慢地去熏习。所以,如果我们去修行修到“业尽情空”以后,现在在用的这个一念的灵知之心,它当下它就可以转为一个非常广大的、像佛一样的灵知。就是把那个心本具的潜能就开发出来了。见到真实了,就像一个小火星一样地,一下子把一万顷的那个荒田给烧着了,烧没了。意思就是说,我们一旦见到真实性了,我们就可以怎么样啊?把那个原来累积到心里面的无明的业、业识,就是“业”的信息、错误颠倒地认知观念记忆,一下子就可以把它给看清楚。这个其实是指见到真实相的那一刻开始才行的。如果是按照这个修行阶位来判的话,那要登初地以后就可以了。没登初地之前还真没办法,只能是熏习佛法,慢慢地熏。
    好,接着看下面,“然此现前一念灵知,若约所知之境,固有广狭胜劣之不同。若约能知之知,则全体无异。如同一火也,烧檀则香,烧粪则臭。所烧虽殊,能烧之火无二。又如同一水也,清浊不同;同一镜也,昏明有异。清浊虽殊,湿性不二。昏明虽异,光体是同。水同一湿也,浊者可使澄之而清。镜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之而明。光昏者,为带垢耳;垢非光,光者镜之本体也。水浊者,为杂尘耳;尘非湿,湿者水之本性也。此一念灵知,如水之湿,如镜之光,如火之烧,举体无异者也。”
    这一段先把文字的意思了解一下。他说,但是现前这“一念灵知之心”,就是从所知的这个对境上来讲,就是我们的认知范围来讲,它固然有广阔和狭小、殊胜和低劣的不同。但是,如果从这个能认识的心这个角度来讲,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同一个“心”嘛!就像同一个火,那个火去烧那个檀香,它就会发出香味;如果去烧那个大粪,它就会发出臭味。所烧的东西虽然不一样,但是能烧的火是一样的,不二的。
    又打比喻说,如同一个水,它清净、清澈,或者说污浊的程度不同,但是它是水,对吧。好,同一个镜子,照得清楚或者照得清晰,或者不清晰,它有区别。水的清浊虽然有区别,但是它的“湿性”是不二的,同样都是湿的性质对吧,是水嘛!那么镜子它虽然有照得清楚、有照得不清楚的这个差别,但是,那个反光的那个“体”是一样的,那么水也是“同一湿”性了。
    “浊者可使澄之而清”,那个浑浊的水,我们可以把它放在那里不要动,慢慢它就会变清的。镜子虽然是可以反光,但是,那个照得不清楚的、照得模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那镜子擦干净呐,对吧?
    所以“光昏者,为带垢耳”,之所以照不清楚,是因为那个镜子带了污垢。但是“垢”不是“光”本身。“光者镜之本体也”, “光”就是镜的本体。它这里是这样打比喻。那么“水浊者”,就是水不清,就是因为是夹杂了灰尘泥沙之类的。所以“尘”它不是那个水的湿性。“湿者水之本体也”,“湿者”、湿性是水的本性,“尘”不是水的本性。所以水才可以净化,才可以清净嘛!
    “此一念灵知,如水之湿,如镜之光,如火之烧,举体无异也。”这前面那么多比喻,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能认知的这个心啊,不管你所认知到的对象有什么差别,能认知的心始终是同一个心体在起认识的作用。
    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灵知”,这个问题还是要小心分析清楚一下。我的理解就是说,祖师这两段话是在打比方,用佛法里面的专业术语叫“比量的言说”,就是打比方,然后让我们去理解佛所证到的那个真实大概是什么样的,所以说叫“方便言说”。为什么会这么讲呢?如果不这样讲,我们一般的人通常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肉体,对不对?当做一块物,血肉之躯嘛,这样就叫做“认物为己”,这就颠倒了!物绝对不是心,你把物、把这个肉体当心,当自我,错了!真正有的,佛告诉过我们,说我们有的就是心。那这里就通过这种比方,然后祖师想让我们知道,我们是有心的。这样相似的一个方便言说,让我们去反观一下自己的身心世界,去体会一下我们其实是有心的。但我们现在没办法见到那个心本身,因为我们是在迷惑颠倒的状态下。如果我们见到这个心了,我们就是圣人了,那显然现在我们不是圣人嘛。(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彻悟禅师语录》第十九讲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xs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