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彻悟禅师语录》第十七讲㈡

《彻悟禅师语录》第十七讲㈡

作者: mgsjty | 来源:发表于2018-10-30 08:06 被阅读94次

  《彻悟禅师语录》第十七讲㈡
        妙果寺则金法师 讲解
        二0一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后面又比喻,就像一个人与一万个人打仗,要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呐。你想想看,当你一个人面对一万个敌人的时候,你会怎么样?一般人早就腿都吓软了,站都站不稳了,对吧? 这个时候他需要那种勇气,就是一个人可以面对千千万万的人他都不怕,而且还勇往直前地冲过去。有一句话说叫“入万人之境,如入无人之境。”这个也只有佛法里面的智慧才做得到。
当然这里的意思是说,你就是咬定“阿弥陀佛”一句不放松,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怕,都不动摇。即便所有的圣人、佛菩萨过来、过来告诉你说:“啊,你不要念了,我这里有更好的法门给你修,能更快成佛。”他想尽种种方法阻碍你,你也不理他,也可以做到不改变自己的想法。乃至于有种种的力量把你给拉住,像一万头牛一样的那么大的力量拉住你,把你往回拽,你也不回头。
这就是说明我们要从内心发出一种什么力量呢?就是坚固的、毫不怀疑的、毫不动摇的这样的一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一个心态啊!所以这个不容易做到的,真的不容易!如果有做到了这几点,那要是不往生的话,那佛就是打妄语了,哪有这样的道理啊!你看:“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应。”就是一定能够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和佛的心感应道交,会沟通上。
“若其未能如此用心”呐,如果没有这样用心的话,然后就说“便谓佛言无验,佛心难感者。”就说:噢,佛讲的话不能验证,佛的心很难感通,很难感应上。怎么能这样讲呢?“夫岂可哉。”不是佛的问题,我们感应不上佛,得不到念佛法门的受用,是因为问题出在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逐个地去考察信心、愿力和念佛这三资粮你做到怎么样。最难的是第一个“信”,你的信真的够分吗?及格吗?
好;“但得一念感通”,如果只要有一念感通了,“便顿出生死,直登不退,稳成佛果”。这个“一念感通”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你前期做了很多很多准备,准备都做足了,做足了以后,它呈现出、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那个当下的一念就是你深信不疑了,跟阿弥陀佛那个心就像交融在一起一样,从此再也不怀疑了。那这样就跟佛的心感通了,“感通了”这个效果是什么呢?就是“顿出生死”。特别是临终往生的时候,那是决定就往生的。哪怕你还没到临终,只要你平时有一念感通的话,你这一辈子往生就绝对不会成问题,因为你的内心永远不会怀疑了。那么这一生业报一结束,这边刚刚断气,那边莲花就化生,同时的几乎是,中间没有间隔的。那这样永远就不会退了,不会退到这个轮回当中了啊。决定一直稳稳当当地到成佛。
“岂易事也哉”,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所以说修净土法门虽然很方便,小孩都能修,但是你真正想做到有把握,是不太容易的,是需要下很多功夫的,在信愿行三资粮上要准备的足够啊!
好,我们看下面:“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佛于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十八种大愿。复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此但万行中内外财布施一行也。”
好,这里就提出来说我们众生的智慧不够啊,所知很有限!看到小的就看不到大的,就是看到局部就看不到全貌;看到近的就看不到远的。所以佛讲我们众生,说的不好听点,用一个词语形容叫鼠目寸光啊,真的是这样!这个还是客气讲,不客气讲就是叫瞎子,听过吧生盲?与生俱来的瞎子叫生盲。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没见到真的,我们所有看到的都是假象。你看到假象有什么用?还生活在痛苦当中。真相是什么?一点边都摸不到,所以叫生盲。所以这里说“知小不知大,知近不知远”都是客气讲啊!
但是呢,阿弥陀佛他对我们众生的这种恩德、大恩德啊,我们是不知道的。不要说阿弥陀佛了,释迦摩尼佛对我们的恩德,我们也不知道。虽然我们现在学着释迦摩尼佛留下来的佛法,但是释迦摩尼佛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的生命的意义,众生根本就发觉不了,体会不到。但为什么能学佛呢?是因为我们跟佛有接过缘,其实还是顺着我们的因缘而来学佛的。要想真正地感受到佛的恩德,除非你真的体会到佛讲的那个真理!
那么阿弥陀佛对我们有什么恩德呀?他是与无量劫前呐,在世自在王佛前面,为了救这些轮回的众生,他是发出了四十八大愿的。这个四十八大愿,他为什么发得起来?其实他那个时候已经见到生命的真相了,也就是我们讲的已经证实相了,至少是初地菩萨了。(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彻悟禅师语录》第十七讲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ew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