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首如梦,谁不是梦中人?
未来翘首如梦,谁不是入梦人?
人生因梦而来,为梦而生,也许有人用一生也梦不透,梦不醒。明代汤显祖六十七载的戏梦人生,给后人留下无数启迪。
一、入梦
汤显祖出生于江西“才子之乡”临川,充满书香的耕读之家,使他从小读书用功,有“神童”之称,也有光宗耀祖的家族之梦。父亲有远见卓识,延请两位名师,无论是渊博的学问还是不畏权贵的品格,都对他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明中朝著名名士和古文家徐良傅,给予他文化上的启蒙;一位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罗汝芳,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给予他思想上的启蒙。两位恩师的启蒙,奠定了汤显祖成就一代戏剧大师的基础。
按此发展轨迹,相信汤显祖的科举之梦也能美梦成真,事实是21岁到34岁十三年间,五次进京赶考,才敲开入仕之门,只因他上抗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想找两个才华出众的考生为自己儿子科考作陪衬,假借二人的文名以掩饰作弊之实,而汤显祖两次拒绝与其同流合污,第4次索性放弃会试。直到张居正死后才考上,证明自己没有“柔曼之骨”。
以汤显祖的个性,我们也能想象出他仕途之路的跌跌撞撞。在北京就被穿了小鞋,观礼部当了一年“实习生”;前往南京担任太常寺博士,清闲得可以养老;几年官场所见的种种黑暗与不公,导致他上疏弹劾辅臣科臣,结果被贬边地徐闻。就像当年苏东坡突围一样,远离政治中心或舆论漩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今被贬之后,反而能让他沉下心来,去思考做些实事。在徐闻虽只是九品小官,却创办贵生书院,擎起文明的火种。一年多后,被量移到浙江遂昌出任知县。他以情施政,感化一方,终因反对朝廷矿税,对官场的未来充满失望,只得离开15年的仕途之路。
这又何尝不是自己的“黄粱一梦”?
上抗宰辅二、寻梦
常说“天无绝人之路”,现实的路走到尽头,依然还有梦在等着。回到家乡的汤显祖建起玉茗堂,“涤荡内心忘世间,清香一品入禅意”,希望自己的品格像山茶花一样洁白。在这里,他又开启了艺海寻梦之旅。
戏曲的种子植入汤显祖心灵,是源于伯父酷爱戏曲从小的薫陶;剧本的种子植入心灵,是他在南京时取材唐代小说《霍小玉传》而创作的《紫箫记》,后来改编为《紫钗记》;梦的种子植入心灵,是源于被贬徐闻时路过广东梅关,夜游南安府署的后花园,想起南安郡太守女儿杜丽娘与情人柳梦梅人鬼相恋的爱情故事。在故事发生地,汤显祖被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所感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才有了后来《牡丹亭》中望断梅关的《惊梦》。
以情入梦,因梦成戏是汤显祖创作的一大特色。《紫钗记》说的是霍小班与书生李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了寻夫,霍小玉卖掉紫钗,历经挫折终于团圆,塑造了为爱情而殉身的女性形象。而《牡丹亭》更是石破天惊,杜丽娘由爱到死,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生死相依的故事,更是把爱情推向了极致。“千古绝调”冲破了“吃人礼教”的束缚,无情之人读了变得有情,有情之人读了变得痴情。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汤显祖为了剧本创作,可谓呕心沥血,有几回被剧情人物命运所感染,竟掩袂痛哭,难受得在地上打滚,所以才会引起千万女性的情感共鸣。他的至情,不是沉溺于小我的“唯情”,而是寄寓大我的人道关怀。
因情成梦、借梦抒怀是汤显祖创作的另一特色。《紫钗记》、《牡丹亭》偏重爱情理想的创造,而《南柯记》、《邯郸记》则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着重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理想的描绘,可称作晚明的“官场现形记”。《南柯记》写淳于棼与在槐安国当了驸马,享受荣华富贵、美妻娇子,担任南柯郡守政绩卓著,国王听信谗言,将其遣回人间,告诫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逐毫无意义。《邯郸记》是假借唐朝书生卢生的黄梁梦,展现出一幅明代官场的百丑图,让世人看清那些魑魅魍魉。梦是化了妆的现实,现实的丑陋,官场的黑暗,被他一一揪出加以批判;人间公平正义,个性自由解放,婚姻美好幸福,又是他奉出的救世良方。他是观众,是编剧,是导演,更是中华政治文化舞台上的“著名演员”。
有人说“梦了为觉,情了为佛”,也有人说“智极成圣,情极成佛”。在一代戏圣眼里,梦,可以是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也可以是佛家的镜花水月。他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逃离云诡皮谲的政治环境,通过艺术之路实现他的政治之梦,这种曲线救国之举,恰是另一种起死回生。
这又何尝不是一出“牡丹亭记”?
牡丹亭三、出梦
汤显祖回乡四年,全力完成了“四梦”杰作,可“四梦”之后,为何再也无梦,不禁让人感到疑惑。细细想来,还是能感知出其中的况味。
一是该做的梦都做了。“四梦”涵盖了他所有表达的全部思想,批判现实,寄寓希望,其实是该说的话都说了。接下来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更好地传达他的思想。所以他亲自上阵,导演排戏,不断研究,完善戏剧理论,虚实结合,达到常人难以超越的梦的高度。
二是汤沈之争维护梦。傅雷曾说:艺术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捍卫信仰,又让我们看到了多情的汤显祖硬骨头的一面。早年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后七子”,他就高高扬起性灵之旗,以复古派让出文坛统治地位而告终。“场上之曲”与“案头文学”的交锋,导致汤显祖临川派与沈璟吴江派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相对于沈璟看重的声侓,汤显祖更看重创作中的曲意,主张“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认为思想内容才是戏剧着重表达的核心。政治立场上,沈以道德为准绳,着眼守护传统礼法,与汤显祖以创新和突破人性桎梏,着眼改正政治弊端差别太大。争论的结果,更加奠定了汤显祖戏曲界的盟主地位。
三是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梦是现实生活的延续,也是潜意识中欲望的折射,可汤显祖心目中的“两大教祖”慷慨赴死,让他产生了一种人生幻灭之感。
与之神交的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坚持自己的“童心说”,传播革新思想,提倡“至人处治”,不惜自割咽喉,血尽气绝,以死说法。
世间最能为他解惑的达观禅师,断发之时,已如断头,为止矿税,上京救人被关大牢,狱中绝食而亡,临终遗言:“世道如此,久驻何为?”
为了追求人生理想,他们像杜丽娘一样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大情大爱,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给“临川四梦”创造了飞翔的翅膀。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你可以说是佛家的轮回,也可以说是道家的长生。汤显祖对理想追求至情至纯的高度,也因此有了觉悟人生的宗教般境界。
南柯梦毛泽东说“蚍蜉憾大树,可笑不自量”,而汤显祖用他不自量的执着,誓将晚明这棵腐朽的树干蛀空,折倒,让万千民众也拥有梦的权利和力量。其实每个时代都呼唤造梦大师,让人沉迷其中,久久不愿醒来。
如果说情的境界打开了艺术天地,理的境界打开了哲学天地,那么汤显祖身上所体现的就是情理兼通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让他成为戏曲创作的集大成者,成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两个同时代的人,莎士比亚的世界影响力,凭借的是曾经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扩张,而汤显祖的世界影响力,必将随着中华之崛起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仁智于2019年3月12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