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难得孩子有一天的空闲,又是清明临近,于是便想着带妻女回家看看老娘,也给老爸去上个坟。前一天商量时,孩子很兴奋,一是终于不用上辅导班做作业了。二是也想回老家玩一下我安利给她的各种新奇的我小时候玩过的乡下玩具。并且声明要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好吃的。孩子长大懂事了,我心里很是欣慰。
第二天早起时,天色阴沉,早餐后匆匆上路,一路西行,阴霾愈重,田野里两边的麦田已经郁郁葱葱了,天地之间一眼望去的绿色地毯连接着北垣和渭河。高速路边的行道景观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只是天公不作美,纯黄艳粉的花儿们在阴沉的天气里也显得少了很多的朝气。若是春和日丽应该是绝美的风景了。路边能看到偶有一簇簇的杨树或者梧桐树。有些是三五一簇,大多都是田间地头的独行侠。让麦田一衬,愈发显得孤单。杨树才缀满了毛毛虫一样的花絮,嫩芽尚未发出。梧桐偶有花朵半开,叶子一样未见踪影。也有一些洋槐树,虬枝张牙舞爪的硬硬的直指天空,似乎与春天在置气,未见春色。
路两边的村庄里大大小小的楼房林立,大都是一个模样,两层的楼房,白色的瓷砖饰面,一水的铝合金门框。新楼旧房搅合在一起,每个村庄基本都是一个摸样。田间地头鲜有人影。
一路向西,路过咸阳、兴平、武功、杨凌、绛帐、眉县。路上的车不很多,双向八车道开的比较顺畅。我一路开着车,看着这些熟悉的庄稼、树木和村庄。思绪也被拉出很远。
作为一个老陕人,因为恋家所以毕业工作后还是选择留在本省。故土难离啊。我虽是众多从农村走向城市中的一员,但根却是深深的扎在老家这边。从西安到老家不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全程高速平原,一马平川,自从有车之后回家一趟早已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了。这些年虽然每年都要回来很多趟,但是家乡似乎在一天一天的发生着变化。哪些儿时的家乡的情景都在逝去。
看着路边的这些村庄就知道这十几年村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收入都在提高,几乎家家都能盖起小洋楼,只是却没有了长期居住的人,盖的再漂亮的楼房也不及在城里能有一个温馨的单元房。农村人已经没有几个热衷于种地了,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原来大半年的工作量现在用机械只要几天能完成了,解脱出来的大量劳动力都走向了城市。这一大群的农民工或远或近的在城市里寻找工作和生存的空间。
家里都留给了老人和孩子,而人员的流动,农村生源的不足,又有大量的学生流向蔡家坡镇或者是县上,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又成了陪读人群。纷纷在镇上或者县上租房或者买房。而农村却成了一个个的空心村落。只有上了年纪的人都还会留恋这块土地。而年轻一代们没有在这里长时间的生长和劳作又怎么可能还像我一样的会这样的怀念老家呢?
从蔡家坡下了高速,再走十分钟爬上北原就到家了,从公路拐到村里的小路上,现在村里的小路已经不像小时候是那种土路了,现在国家都给每个村子都修成了村村通的乡间公路,路两边都种上了行道树和花草。两边的墙面也都刷了白,画了漂亮的宣传画或者题上了标语或者是诗词。原来路边的一些空地都打了水泥地面修成了健身广场。和城里很多小区一样的建身设施。只是这些广场却鲜有人影,偶尔有的不过是周末回家的几个半大小伙子扔几下篮球。在家带孙子的老头老太太们陪着孙子荡个秋天。健身器材孤零零的呆着广场里看着车来车往。
进了村子,小雨下起来了,淅淅沥沥的。干净的街道上却见不到几个人,现在平时能在村里呆着的大都是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个天气也都估计是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网吧。很多家的大门都上了一把锁。每年只有夏收和过年的时候村里的人影才会多起来。一般都是不过半月,又都走的干干净净。村子里显得安静而落寞。路边经常有各色城里淘汰下来的宠物狗倒是不少,只是到了乡下,个个蓬头垢面,见到人或者车不免兴奋的吠叫几声。
到家门口的时候,老妈已经在门口等着了,估计是远远的听见车声了。见到我们高兴的招呼,见到孙女也是笑的合不拢嘴。大姐正在院子里拔草。院子里的菜园长满了青草,大姐忙的两脚带泥,菜地里已经拔了一大堆的杂草。老妈是上周才从宝鸡大姐家回到老家,大姐见到我们不免说起老妈的固执。暖气都还没停,天气还冷着天天吵着回老家,刚好赶着这几天倒春寒,家里冷的不行。我笑着说老妈在家里从来都是说一不二,你还不清楚咱妈啊。大姐笑到,说老娘老了就该听听儿女的了。又说老妈今年的记性大不如前等等,说起老妈的身体我不由的心里紧张。
这几年老妈身体一直不好,身边基本都是大姐和二姐在照顾。大姐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也有空闲。才能陪着老娘看病修养,在老家在宝鸡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冬天移居城里享受暖气,一到开春就回到老家种菜养花。大姐是我们姊妹五个的老大,照顾老妈的重担每次都义无反顾的主动挑起。如果大姐有事回宝鸡了,二姐就会过来照顾老妈。大哥和大嫂也几乎是每周都回来看望,照顾家里和地里。老家这栋房子和院子就成了我们姊妹五个和老妈最牵挂的家了。
家里的房子是我刚毕业上班后父亲盖的,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当年父亲说是自己养了五个孩子个个都很争气,三个大学生让他在村里也倍感自豪,老小也上班了,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了,必须盖栋像样的房子。我和大哥都在城里工作,本来想劝父亲盖几间大房就可,我们又不回来住,但是父亲执意要盖两层楼房,说是我们逢年过节回来每个人都是一家子,每家都要有间房子。只是这一盖,父亲劳累过度也重疾染身。
房子起来后的第二年父亲就撒手人寰。房子还没内装,只是住的人却已经没有了心劲。平时心强好胜的老妈在父亲走后一下子就老了很多,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抑郁症反反复复的折磨着她,直到近几年才在药物的帮助下有所好转不再犯。原来说一不二的脾气也柔和了,麻利的脚步也迟缓了,原来的好记性也大不如前了。每年不管在哪个孩子家里过冬,总是惦记着家里的一草一木,一旦天暖总要着急回来。
因为下雨,屋子里的尤其感到冰凉,大姐洗手去准备做饭,妻子穿的少了点,扛不住冻坐到老妈的炕上去了,女儿一个劲的要我给她找着找那,她要用个篮子和树棍和婶子来做一个捕雀神器。只可惜天冷下雨,麻雀都缩在屋檐下不肯出来上她这个简陋的套。尽管诱饵是看着不错的面包屑。女儿玩的索然寡味。在屋门口转来转去,也没找见一个能玩的小伙伴。下着雨的街道更加的冷清了,女儿嘟着嘴坐在沙发上看起了熊出没。
我陪着老妈拉着家常,问东问西,老妈给我说村里的我哪个伯伯去世了,去世之前已经颠三倒四,不认识人了,走失过好几次了。哪个婶子又住院了,一下子花了好几万,国家还能给报一半;哪个嫂子去城里给儿子带孙子了,怎么和媳妇处不好了;谁家的丫头嫁人了,房子买在哪里了。女婿还是外地人,长的很个子不高;哪个谁家的小子又从城里带了个媳妇回来定亲,彩礼要十万; 谁家的小子创业失败想不开自杀了,媳妇留了一个多大的孩子就走了;哪个老太太独自在家看孙子,突然病死在家竟然没人知道等等奇闻异事。村里村外的这些家长里短都是老妈回来后的另一个婶子串门时给老妈学的,老妈然后如数家珍一样的给我再讲一遍。期间不免一番感叹。
听着哪些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名,我努力的在记忆中搜寻他们的模样,看能否一一对上号。我上学离开老家到现在也有二十几年了,哪些我熟悉的长辈和同辈们大都老了,很多人陆续都不在了。和父母同辈的人中已经没有几个了,当年年轻的嫂子们大都做了奶奶,不是去城里就是去城里带孙子了。现在村里见到的老人基本都还认识我,年轻一点的基本上互相不认识了。儿童相见不相识也很正常。这个村子越来越落寞了。
听着老妈絮叨,我却在心里深深的忧虑起来,村里的老人们越来越少,好劳力也越来越少,孩子们越来越少。村子里的到处是炊烟的情景也很少看到了。老妈经常会忧虑的说,等她百年之后连个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人都去城里挣钱去了,除非不得已已经没有几个人愿意呆在农村了。尽管农村的设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听说继自来水、有线、宽带之后,天然气也会拉到每家每户。但是在当下的中国,在这样的农村又能真正留得住哪些人呢?城里人都向往有一处田园,养花种菜,给自己一个安闲的田园生活。而农村人却把这些舍弃掉一头扎进城里,在城市的边缘苦苦挣扎。
记忆中小时候那一到放学或者收工,满村的炊烟和孩子们的嬉闹声以及妈妈们喊孩子回家吃饭的情景和声音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村里最有钱的人家房子盖的跟别墅一样,门口的玉兰花开的繁花似锦,只是门口长满杂草,大门紧闭,老太太早就被儿子接到城里看病去了。空留下一院子的寒鸦叽叽喳喳。还有几家人家败落,后代出去打工再没有回来过的,家里老房子已经坍塌,满园一人高的荒草。
想到这些,不免有些黯然。农村人集体走向城里,现在国家一味的要发展城镇化,把农民赶到城里真的是好事吗?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又如何在城里站的稳脚跟呢?什么才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呢?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是不是到我们这一辈就开始凋零了呢还是赋予它更多的时代特征了?国家也一直在扶持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医疗建设,但是,为什么还是找不见我们想象中的繁荣呢?
我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城里打拼也算是在城里扎下了根。但没有一天不感到危机感的。每天都为了自己和孩子不敢懈怠。同样在城里的堂哥在城里频繁的更换工作,为被克扣骗走的工程款着急上火,为早早辍学的子女焦急,为能买一套城里的房没日没夜的劳作。而家里早就盖好的房子也就是过年回来住几天又匆匆的赶回城里上班。想想看,等我们这一辈老了还能想着回老家来养老或者回来看看。那孩子们呢?我估计大多已经没有了这份乡情了,在长年累月的打工生涯中慢慢融入城市,心中也不太会在有这样的乡情了吧。
吃过中午饭,二姐两口子闻听我回来了也赶了过来。姐夫去年的上班的工地完工了,今年还没有工程,姐夫闲在家里,五十出头了,工作不好找,听人说现在很多工作需要会开车,便想借这个空挡学个驾照,在宝鸡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结果科目二还没有过。便泄气了,想让我给找份工作。我直言这个年纪城里人有技术的找工作也比较困难,很多单位45以上不会考虑,让你干体力活你也干不了了,找个要学技术方面的,你也学不动了。干点清闲的又赚不了多少钱。在城里一吃一喝剩不下几个。二姐立马忧虑起来,因为他们刚倾其所有在宝鸡给儿子买了房,每月的按揭还要还的。儿子还在上学,每个月生活费都要上千块,自己在村办工厂的工资还不够儿子用,看到二姐这样我也不由得心疼起来。告诉她不要着急,我会想办法给姐夫找工作的,只是你们干嘛这么早的给儿子买房呢?二姐理由一堆,儿子谈的女朋友在宝鸡,现在城里结婚,没有房子谁嫁给你?而且再过几年房子又会涨,到时候也是买不起。家里的房子儿子肯定是不愿意回来住。女儿工作稳定基本不用操心,就这一个儿子,不给他买房,靠他自己在城里买房得多少年才能买得起啊。我也无力反驳。这就是现实,二姐两口子这么多年的辛苦奋斗最终是在城里给儿子买套房子,五十多了还要必须要出来工作。靠种地根本就赚不了几个钱,这也许就是很多农村家庭的写照吧。
回家回的沉重,这些点点滴滴都在心头凝结。仔细想来,老家这样的变迁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逃不开这样的宿命。只是,是好是坏又有谁能说的清楚。
网友评论
提个小建议,每节开头顶格写,每节也不要太长,五行左右分下节,读者读起来轻松心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