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老坐船下桃源了,谁也不知道他何时能够回来,翠翠只得在杨马兵的陪伴下,把日子一天天的熬过去。
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开放式结局,好些读者为此意难平。为何明明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没能等来终成眷属的结局,为什么?为了更好的延伸理解本文的结尾,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二老最终会回来吗?
我想肯定会回来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何以见得?
父母在,不远游。船总顺顺和白脸黑发的母亲都在茶峒,大老现在不在了,二老更得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二老虽然会回来,那也是一段时间后。
我们从文中可以得知,二老之所以选择下桃源,中间是存在一些误解以及内心挣扎的。
误解自然是二老总觉得大老的死与温吞吞的老船夫脱不了干系。
文中关于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兄弟情的描绘感人肺腑,两人同时喜欢上了翠翠,可又有相互间的考量与谦让。正因如此,大老选择了离开茶桐,驾家中的那只油船下驶。
可天不遂人愿,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淹坏了。二老怎能不难受,也应该有些许自责。
在这关口,二老无法面对自己,更难去正视这段感情,这也是二老内心挣扎的地方,唯有暂时离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时间可以让人放下一些东西,也能让人淡忘一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二老总会与自己和解,先前的误会和疙瘩总会解开。
这里就引申出来第二个问题。
2,二老会和翠翠在一起吗?
我想会的。
二老与翠翠的相遇始于一个端午节的夜晚,二老在抓鸭子,翠翠在等爷爷。翠翠误解了二老的好意,二老反倒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后来依旧是二老嘱人送翠翠回了家,两人也算是“不打不相识”。
又过了一阵子,翠翠长成大姑娘了。二老前去给老船夫送酒葫芦时,主动在伯伯面前夸翠翠好看,并邀翠翠和祖父去吊脚楼看赛龙舟。
此时,王乡绅的姑娘也在吊脚楼看划龙舟,欢喜二老,陪嫁是碾房。从旁人的闲话中可以得知,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不想做那个碾房的主人。
在船总顺顺家中,大老的事被二老知道了,二老也让哥哥知道了自己的心思,打量那只渡船的念头也是两年前的事。
大老后来下水船淹坏了,虽然二老责怪老船夫害死了自己哥哥,可二老对于翠翠的欢喜未曾半点变化。当中寨人来探口风,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碾房。
“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这是二老的回复。
这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小细节,二老下桃源时,原来还同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为何吵呢?
当然也是因为翠翠的事,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自是不愿把间接害死第一个儿子的女子来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父子的争吵,体现了二老坚定地欢喜。
翠翠方面呢?
自上次端午节晚上的“大鱼咬人事件后”,翠翠心里装事了,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
正如翠翠所感受到的,这两年的中秋甚是热闹,可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
随着翠翠的长成,她喜欢看迎婚送亲的喜轿,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待无人过渡时,便去温习这些女子的神气。
在此期间,翠翠对于大老的好意从来不领情,一心只念着她的心上人。
当老大送鸭子和粽子与祖父时,翠翠才不关心,只记得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人儿。
当大老来提亲时,翠翠由起初的误解到恍然大悟。整个人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到从容淡定。
当听到旁人说议论王乡绅的大姑娘相中了二老,还有一座崭新的碾房陪嫁时,翠翠那能不生气,醋意滋生,生二老的气,也生自己没那个命的气。
当二老在崖边为翠翠唱歌,翠翠晚上做梦,听着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喜欢的不得了。
两人互相欢喜,虽然有疙瘩,可待时间的沉淀,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可他们一定会在一起吗?确实不能如此决绝的回答,毕竟作者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文中其实也不乏相应的线索。
不知大家注意没,二老傩送,人称“岳云”。岳云可是少年英雄,自小在祖母的教导下立志保卫国家,16岁随父出征。不得不说,岳云是有大志的,往往干大事业的人很难兼顾儿女情长。
当二老给老船夫送酒葫芦时,在聊天的过程问道:“都说咱这地方好,出大人,不知何原因,如今还不出大人?”
虽然最后二老同意老船夫的回复,可他有那个意识,只少有想过更大的可能性。
此外,哥哥下水船出事后,二老的内心是很难介怀的,对于翠翠的欢喜依旧,可很难回去了。这里面有对老船夫的责怪,也有对自己的责备,可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这期间也有过几次期许,可等来的是翠翠含蓄不表态的犹豫,很难说对于二老下桃源这事没有助推作用。
内外因的促成下,二老终究选择了暂时离开。即便多年后再回来,时间早已冲淡了一切,当然包括对翠翠的情感。即便内心早已释怀了,可再也回不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