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蛙鼓阵阵!夏天的空气里永远都是热浪翻滚。开启在夏天里寻找夏天的旅程,让浮躁的心,在这个热烈的七月慢慢静下来。
近几日,在汪老那里看早暑栀子花上的露珠,从大片大片狗尾巴花旁边走过时,见识了浸在凉水井里的西瓜。坐着周先生的乌蓬船从绍兴来到杭州,在塔上远晀波光粼粼的西湖美景,听南屏晚钟悠悠荡来。沿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于瘦西湖边流连,在蜀冈上平山堂内观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顺水而下体会“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
夏天亦有夏天的乐趣。
今天走进了李娟笔下牧场的夏天,先读的是《夏天真正来了》,又疑惑于作者为什么要辗转在牧场迁徙,于是找出更多李娟的作品一探究竟,之后,是深深的感动。
先拿这篇《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中关于夏天的片段来欣赏一二。
六月,放牧的人们北上转场到吾塞,穿过森林,一路向上,用双脚在阔大的绿色山坡上写着无穷无尽的“之”字。终于来到最高处,高山的顶端,林海的孤岛,找到去年住过的小木屋,夏天就这样开始了。
吾塞的夏天,白天很长,忙碌了一上午的人们,在森林之颠的小木屋中喝茶吃东西,尽管很疲惫,仿佛也不愿轻易睡去,因为这里,有一场又一场漫长的下午时光。
李娟笔下牧场的夏天,是自由而宁静的夏天,天空近在咫尺,阳光畅通无阻地横扫山野,群山间的水汽消散的干干净净。世界绝对静止,金黄的空气温暖又清澈。
当然也有自然的声响,“风经过森林,像巨大的灵魂经过森林。森林在敞开的木门之外,在视平线的下方。从小木屋里看出去,天空占据了世界的三分之二,它的蓝色光滑而坚硬。”
读李娟的作品,容易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牧场夏天的寂静中,一定有着艰苦孤独时刻,她的文字就是和周围的环境一样,平静中透着亮光,贫瘠中带着诗意,残酷中藏着美好,与旅游博主那里看到的草原不一样,更真实,更新鲜,更野气。某种程度上,她和那些不知艰难、兀自生活着的游牧人群有着共同的品性,质朴动人。
“夏天是人的房子,冬天是熊的房子。两场故事明明是分头进行的,生活里却处处都是你的气息。大棕熊,我们睡着的时候,你也在身旁温暖地卧着;我们走在路上,你和我们不时地擦肩而过;我们跪在沼泽边,俯身凑上脸庞饮水时,看到了你的倒影。大棕熊,在吾塞的浩茫群山间,你在哪个角落里静静地穿行呢?”
在她的笔下,牧民以一种淡然姿态去接纳生活,用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爱,拥抱生活。同样是贫瘠与寂寞的环境,她呈现出的温暖与诙谐与刘亮程作品中透出的荒芜与清冷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像是从烈烈寒风里走向了绒绒暖阳下,是一种很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吾塞,牧民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与熊不曾见面,却在同一片土地上有着穿越时空的互相陪伴。
“大棕熊再见!在阿尔泰茫茫群山中,围绕着我们群山之巅的木头房子,让我们就这样,一年一年,平安地,幸福地,生活下去吧!”
当今社会,谁会把一年一年,平安地,幸福地,生活下去,当作内心真正的祈愿?李娟的散文中很少发表关于生活的意见,她只是去写自己体验到感受到的生活姿态,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着身边的那些小确信,所有的情感抒发都在物景描写里自然渗透,现实与象征的交织互映,始终诚恳谦逊的写作姿态表达对生活的坦然与欣喜。本文中未曾谋面的“大棕熊”,可能只是作者的合理想像,在这种虚实交织中,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真实感和浓浓的感动,进一步了解了游牧民族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读李娟的书,惊艳于她的写作功力,并非单纯地临摹现实,而是倾注了作者对现实素材的解构重构,有穿透表象抵达本质的洞见总结,更倾心于她经历过一切苦难之后,仍然有着宽阔豁达的内心世界,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她用那灵动的、跳荡着生机与诗意的文字,让人不自觉想要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决心从现在开始热爱自己平凡又凌乱的一切,物质贫乏也可以精神富足。
愿每一个携文字翩翩起舞的人,都能在人生的夜路上放声歌唱,对抗现实的虚无和苦难,抵达更高的艺术“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