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已经快立春了,与寒冬还没有两样。这是一个没有牌匾的夫妻档麻辣烫,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雾气缭绕,空气中飘着香辣的味道,玻璃上铺满了水汽,看不到外面,可是从外面可以隐约看到屋内的真切和热闹。
“老板,烫个生菜!”
“老板烫个土豆,要烂一点。”
顾客们围坐在麻辣烫桌前,伸手就可以拿到耐煮的食材,面条生菜一类还是要喊老板来搞。
这样坐在一起好像是一家人啊。
我初进此店,竟有一种进入奢侈品店般的手足无措——老主顾们都已经和老板如此熟络了,我该如何做才能显得不是新手呢?
“……老板,怎么卖的?”
“在这里吃嘛,要辣不要?”老板是个四川人,站在小料台正在忙活。
“要……”
老板转身给了我一个套着塑料袋的不锈钢碗,里面是放了辣椒油的麻酱小料,还有一双一次性筷子,“给你。”
此小桌子已经坐了不少人人,我又抱着刚拍完“蓝月亮”的单反,便选择了角落的桌子。
不时地转过身去,从锅里取出爱吃的食材,这样又似乎给其他顾客带来不便,便匆匆吃完,喊了老板娘数签签,付完钱就走人了。
“今天有位子也不在这里吃呀。”临走时,听见老板娘对一个来打包麻辣烫的小伙子说。
推开吱呀的玻璃门,走回住处,心中是欣喜,想着下次一定要轻装上阵,坐在“黄金地段”,认真吃一吃。
2
这天我又推门进入这家无名小店。
“老板,来一份小料在这吃。”这次俨然把自己当成老主顾了,自信了许多。
那种感觉就像认识了许多奢侈品品牌,虽不常买,但是进了奢侈品商场依然可以虚荣地认为自己贫不淫,富贵不移。
老板给了我小料,我坐在了麻辣烫桌旁,拿了金针菇、鸭血……
“老板,帮忙烫个生菜!”想起上次没能吃成,这次一定要先要上。
“你们哪天回家?”看来又是老主顾,夫妻坐在靠近老板的位置,先生与老板聊了起来。
“明天最后一天啦,有什么卖什么。”老板娘插上话来。
“你们晚上都开到几点?”
“到三点,然后上午睡觉,下午穿串串。”
“那你们这挣钱也不容易啊,要我们也没法这么弄。”
“你不也没挣那钱吗。”夫妻当中的女士也笑着补充道。
这位先生是麻辣烫骨灰级爱好者,接下来我听着这位先生与老板说着他是如何发现一家最好吃的麻辣烫,这家店又是如何被拆,可谓是看上一家,吃拆迁一家(这里把老板都逗乐了),最终发现了这家小店,她与她的爱人对这家店路转粉,以至于偶尔在家点个杨国福都会被先生说成“她背叛过你们,之前她说老吃你们家吃腻了,换换口味吃杨国福吧。”
这时,我吃完了生菜,拿了两串鱼丸在吃。
“说实话,你家是我吃过第三好吃的麻辣烫,第一就是前面说拆迁那家……”那位先生接着说起来。
过一会坐在我旁边的女士对对面的夫妻说:“我追他们家麻辣烫,从安立路追到了这里。”语气并没有敌意,大概是日常表白自家爱豆吧,哈哈。
老板一边聊着,一边把烫好的生菜、西蓝花、土豆递给各位顾客。
也有眼尖的顾客“老板,土豆可以也给我一串吗?”
“好嘞!”
……
接下来,我又吃了香菇、金针菇、鸭血、海带、豆皮……
接下来,夫妻、坐在我旁边的女士陆续走了,又有一对朋友进来了,他们在讨论着八卦,老板接到了外卖订单开始备餐……
我也吃完了,请老板数了签签,付了钱。
推开门,又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回头看这家小店的玻璃门附着了水汽,依稀可以看到屋内的雾气缭绕,麻辣烫的香味还能闻到。
在北京,几乎什么都可以吃到,而且味道都不错,我偏偏对这家小店心中偏爱。
之前回老家,在临近县城绥德吃羊杂,就为那种我坐在这边吃老板在那边用家乡话和你聊天的感觉痴迷,后来去四川资阳参加朋友婚礼时,又是被热情好客的店家感动。
这种店家卖拿手好菜,看到有顾客来就热情邀请,甚至与你寒暄几句的相处方式,是那么的低效传统,又是那么的久违。
大概是保暖思淫欲,无病才呻吟,北京各种各样的特色饭馆高效服务的包围下,我却对这里一见钟情,在这里,我可以认真地感受生活本身,我会认真选择自己想吃的每一样食材,我会知道每一样食材的味道,我不会赶时间,我会认真倾听小店里的每一句欢声笑语,想来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
算是打个广告吗?小店在安慧东里,小营中路,汉庭酒店旁,没有招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