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阅览室随意浏览时,无意间与美女攀谈起来。当她说起阅览室和图书馆的藏书时如数家珍,言语里满满的都是自豪。我很羡慕她的工作,每天都能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美女一边整理着展柜上摆上的杂志,一边不经意地问道:“杨老师,你也很喜欢读书吗?”喜欢读书吗?当然喜欢啊!不过,能静下心来读书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回想起某个独处的清晨抑或是下午,目光与文字的难舍难分,时光在纸上的静静流淌……那种美妙的感受似乎已很陌生很遥远。
现在还说自己“喜欢读书”,真的很是汗颜了。不过,说起“读书”,还是有好多有关“书”的记忆――
㈠ 不要动我的书
我们当年上小学时,书包里除了课本就是作业本,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教辅资料。每个学期结束后,我都会把课本保存下来。这样,小学五年级毕业后,上房门后墙上的“窑窝”里存放的几乎全是我的课本。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每学期退下来的课本更多,墙上的“窑窝”已远远放不下,就找来好的硬纸箱来装这些课本。
记得曾叮嘱母亲,什么东西都可以动,唯独不要动我的书。母亲是个极有条理的人,会动手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但母亲唯独不动我的书,她一直认为我是个“读书的料子”,书自然就是我的财富,不可轻易乱动。
我至今认为,母亲珍视我的书本更甚于我。记得工作后,有一天接到侄子的电话,他说:“小姑,家里阁楼上你存放的几箱子书还要吗?要的话就拿走,不要的话就卖掉。”
尽管我觉得卖掉课本太可惜,但这些年确实从来没有动过它们,放着也是白放着。便对侄子说:“想怎么都行,随便你。”侄子有点不解地说:“我就说卖了吧,可奶奶却执意不肯,强调不要动你的书!要动,得亲自和你商量!”
呵呵,侄子当然不能理解。在他奶奶眼里,她的女儿就是个“读书人”。假如把书卖掉,女儿将依赖什么而生活?
㈡ 装订图书
大学时开始买一些图书、订阅一些杂志比如《读者文摘》。好几种杂志都是月刊,每半年六本,每六本用针线装订起来保存。这个订阅与装订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毕业后的若干年。家里的各种杂志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整齐地排放在书柜上。母亲见到后常会带着欣慰的语气赞叹:“老师的家里就靠书来装点!”
书不怕别人借阅,害怕的是有借无还。如果哪一期被借走后丢失,心里总会有莫大的遗憾。有的人随手将书借走,并不珍惜,过些日子似乎就忘了借书之事。遇到这种情况,犹豫之后还是开口索要,得到的常是不经意的语气:“那本书啊?不说都忘了,找不到了。木事,找见以后就还给你。” 如此轻飘飘的“忘了”,全然却不知主人借出时的“不舍”以及久等不还时的“恐慌”。罢了……有可能的话重新买本新的,库存中不能留下缺憾。怕只怕借走丢失的书,时隔已久书店也售罄。
记得曾有外地的朋友来访。临走时除了借钱,还非要借阅装订成册的杂志。耽心“有借无还”,于是只愿借钱而不肯借书。朋友软磨硬泡后,揣着现金和杂志走了,至今未露面。每每想起此事,常常心疼那几本装订起来的杂志。
㈢ 怀念那几箱图书
前几年装修房子时,将所有的东西都打包寄存,各种图书杂志就装了好几箱子。当时苦于没地儿存放,就筛选出一部分书籍处理给收废品的,自己只留下两三箱子。
房子的装修仅设计了一个书柜,装不了太多的书,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筛选。看看全新的装修,又颠颠手上不很新的书,算了吧,不要了!筛一遍后,再审视被淘汰掉的书,实在舍不得丢掉,重新又拾回来……尺码缩小的书柜,无论怎么摆放都装不下收拾好的书。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挑出最心仪的书,或者是最需要的书,或者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书……这些可怜的图书从这边挑出来,放到那边去;又从那边拿起,移到这边来……如此反复,反反复复……最终以书柜能放下的量为准。好多好书都在一咬牙一闭目一跺脚之间,被放入废纸箱中……后来每每想起被弃的那些书,常常惋惜悔恨……
与阅览室美女的闲聊,勾起我对逝去的图书的怀念……
如果再来一次,一定会给家里多设计书柜,一定尽可能多地留下心爱的书籍,一定会在某个清晨或某个黄昏的闲暇时光,以手指抚纸张,以目光抚文字,以恬静抚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