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读书,读到资中筠先生的一句话,“你可以完全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和他辩论,但是你必须要承认,你想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跟他辩论是十分困难的。”这句话是资中筠先生在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一本哲学书中的评语。惭愧的是书中冯先生孜孜求索解决人生中的普遍问题我已记不太清,不过冯友兰先生那高远的精神境界确实让后辈高山仰止。
而现在的自己,却真真的只记得资中筠先生的这句话。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时常带着价值判断去评判某个人、某件事,从事实、逻辑、立场,甚至是作者的“生前身后事”等各个层面都是我们臧否的内容。中国人向来“文章”与“道德”须臾不离,品评某人必然会与他的“生前身后事”相挂钩,只是“道德”有时候就如同“哈姆雷特”式的模糊不清、自有论断。读者接触到作者的故事不同,故事讲述者的风格态度,读者文化层次的差异,各人的私心与态度,对道德自然就有了自己的判断,自然也就有了价值倾向的论断。
大学时,校报的一位老师说,要更加理性公正的去看待某一件事件或某个人,不要过多的加入个人情感,否则对这件事或这个人都是不公平的,这不仅仅是一位记者的基本素养,更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素养。
资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更加谦卑的同时,也认识到的思考的重要性,与品评他人时的慎重。批评与否定往往很容易,简单的价值判断往往偏见百出,加之如今的媒体恶意曲解、以偏概全的实例层出不穷,将某个人的某句话截断、曲解、夸大,不负责任的传播在网络空间,读者不审辨的阅读,很轻易地一叶障目。
张五常先生面对批评,有过这样一句话,“学术上,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的,我一向不理;不知道但需要知道的,我屈膝求教;知道自己是错了的,我欣然承认。但若真理既知,我是半步也不退让的。”
希望我们这些青年,能从学术上对前辈的提出质疑,当然,这得在充分了解、知晓他们的知识、理论的前提下,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