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规则与安全感

儿童规则与安全感

作者: 育儿顾问愉悦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21:08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两个儿子的妈妈,一位普通的家长,面对孩子,大家有的问题我都会有。大儿子16岁,已经上高中,我41岁时生的小儿子愉悦,现在四岁半,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都经历了,所以今天我有资格与大家分享育儿经。

    对儿子们我是比较注重规则的,却发现身边的孩子规则感不强,所以孩子们常常处在矛盾当中,比如:

    我和大儿子说:去别人家做客,进屋要换托鞋,不要离开主人的视线,不可以上人家的床。可他的同学来我家从不换鞋,哪个房间都进,想上床就上床。大儿子小时候是和奶奶生活在农村,完全没有规则界限的引导,所以在以后的小学、初中的生活中,我很大一部分的教育内容是改错,也就是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处处被否定,孩子的自信心很难建立,所以孩子遇事常常无所适从。还好,他是比较温和的性格,学习也比较好,我也及时帮他调整,不想让他走向社会的生活很多波折。孩子在青春期也就是说14岁之前,给孩子建立规则、是至关重要的!以及家长学习教育的方法,都是要趁早。

    小儿子愉悦出生时八斤四两,算巨大儿,不得不剖腹产,起步比正常顺产的孩子少了一个环节。所以从他出生开始,我就一直很注意他的感觉统合培养,感觉统合关系到孩子的情商,情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商数。原本我是没想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想自己在家带到小学算了,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已经给不了他与人相处的能力了,因为我代替不了环境。我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可以终生依赖的友谊,大家有共同的规则才能玩的长久。

    我和愉悦说,每一件物品都是有自己的主人的,《弟子规》说“用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可来我家的小朋友,喜欢愉悦的玩具,就藏起来拿回家里。愉悦再去他家玩,发现了,又没有和人家打招呼,给拿回来了。后来我又发现孩子把在幼儿园别人的美工作品拿回来。我对他说不可以,可孩子并不以为然,因为身边的小伙伴这样做了并没有受到惩罚。所以说环境才是最好的老师,小伙伴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玩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也是要选择的。

    那什么是规则?怎么建立规则?为什么要建立规则?很多家长都不知道什么是规则,那怎么帮孩子去建立呢?

    给孩子建立规则不仅仅是让男孩子更绅士,女孩子更淑女。更是让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期,建立强大优质的大脑!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他也不会听指令。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优质大脑的形成的。孩子的思维模式是由家长的行为模式来引导的,你怎么跟孩子沟通,跟他相处,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家长的行为模式是由思维模式决定的,思维模式关系到大脑的活跃度。也就是说:孩子的起跑线,是建立在家长的观念上的。

    那规则怎么会关系到脑发育呢?脑活跃度是越高越好吗?也未必,打个比方:两个冰箱,大容量的肯定比小容量装的东西多,可如果大容量的冰箱装的都是萝卜白菜,而小容量的装的都是山珍海味,那是不是更有价值呢?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

    有个家长找我咨询,说孩子和大人说话的时候根本没有眼神的交流,任性妄为,不听指令,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我观察后对她妈妈说:“孩子不是笨,也不是听不懂,就是你没有给孩子建立好规则,有些感觉统合失调。”妈妈说:“我都不知道你说的规则是什么!怎么建立?我们那个时候带孩子也没有地方可以学,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真的感觉都晚了。”我说:“现在开始不晚,成人如果关注了也不晚。”

    各位很多家长是八零后,九零后了吧?现在已经做了爸爸妈妈,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就属于那种家里的六个大人照顾出来一个孩子的,小时候注意的就是怎么吃啊,学习各种特长啊,却忽略了规则的这个部分。

    一所幼儿园、学校注重了规则,就会跟别的地方都不一样,孩子们没有那种拘谨,拘束的感觉,看上去很活泼很开朗,但是又让你觉得很有规矩,有规则感。上了小学,这样的孩子也会做老师的小助手,自理能力强,那个感觉真的是很舒服,会不一样!

    规则对脑的影响怎么理解呢?脑回路的形成是建立在经验上的。举例:《雪地里的小路》最初在白雪上走的人,可能会不知道从哪里起步,会思考一下原来的路在哪里,慢慢走的人最多的那一条就会成了路。再后来的人,就不用思考,直接按着路走下去就行了,对吧?

    就是家长帮孩子建立了规则,孩子的脑神经就会形成一条通路,让孩子知道规则是什么,底线在哪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每次都按照这个规则做,脑回路就能形成,从小就给孩子建立一个界限,知道底线在哪里。这样的孩子就会处事得体,彬彬有礼,让人觉得和这个孩子相处很舒服。孩子遇事时,马上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会把握分寸,守住底线。

    没有分寸的孩子,就会随心所欲,遇事很莽撞,鲁莽就会出错。这样处处被排斥,也会增加“脑耗能”,也就是孩子要用很多精力来应付没有规则带来的麻烦事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不是自由,没有底线是很危险的,就有可能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2018年11月2日央视新闻公布了重庆市公交车坠江案的视频,一个女乘客由于坐过站了,没能及时下车而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互殴而致使车辆坠入长江。15个生命坠入江中,无一生还。这女人和司机有一个有底限,悲剧也不会发生。我们再吸取教训,15条生命也回不来了是吗?

    规则的建立,其实是最大程度的,在保护我们的孩子,会让她在一个范围里面充分享受自由,同时又是非常安全的。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什么叫自由?自由一定是不伤害别人不侵犯别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去做你想做的事,所以它有一定的底线。“你可以尽情的挥舞手臂,但不要打到别人!”

    如果不去顾及别人,只是自己享受,那不是自由,这样做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或者说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真正为孩子的安全,就要从小给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线。

    孩子在小的时候,其实所有的规则就是好习惯的养成。基本上没办法跟他讲道理,而且在这个时候也不能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不阻止,不打扰。

    这句话要怎么去理解?不阻止孩子,不打扰孩子不代表不给孩子养成好习惯。

    比如吃饭,在孩子几个月会坐了,吃饭的时候就把他放在他的餐椅上,吃饱了或不想吃了就下桌,不在饭桌上玩。一直这样做,就不会让孩子看着电视吃饭,玩着玩具吃饭,追着跑着喂饭等。等一岁半以后,孩子可以和大人一起按顿吃饭了,告诉孩子用筷子的禁忌,还要有个重要的规矩——老人坐好再开始全家开动,学会尊重,建立良好的家风,这就是吃饭的规则。

    我在青岛工作时,有一次学校领导请客人吃饭,让大家陪同。有一位同事,平时工作很努力,也很聪明,但那天客人和学校领导后进到餐厅,她坐在饭桌的主要位置上,都没站起来。用餐时喜欢哪个菜也不管不顾的往自己那面转……尽管这个年轻人很努力,可因为这次吃饭她很失礼,大家对她的印象大打折扣!她在家是独生女,家长非常重视她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却在生活上凡事把孩子放前面,比如吃饭,买东西等,都是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造就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孩子在家,到时间了要睡觉,八点半上床比较合理,不影响第二天上课。衣服放在哪里,鞋子摆在哪里?要不要讲睡前故事?这些都是规则。

    孩子在四岁之前,家长的榜样要做好。比如:玩儿完玩具,你不是非要让孩子收,家长在收的过程当中要跟孩子说好:“我们现在把这些都收好,我们去睡觉。”其实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家长做给孩子看,以身作则,做示范,因为孩子的模仿性非常强。慢慢的在他的概念里面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有这种习惯。

    小学的孩子还要自己整理好书包和明天要穿的衣服,要用的东西。这也是自理能力的培养,规划能力的培养。当孩子逐渐长大,就开始要有意识的规范行为:

    比如你下班回来包放沙发上,孩子很想去翻,因为他很好奇,很想知道包里面是什么。在孩子第一次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就告诉孩子:妈妈的包,不可以动,这是我工作出去要带的东西,要把包的拉锁拉好,包放起来,而不是不去管他。

    当孩子经常翻你包的时候,有一天他就会去翻别人的包。那时家长就会说:“哎呀,不可以动阿姨的包!”可是这个时候你跟他讲,他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在他的概念里面包都可以动啊,所以说,什么叫规则?这就叫规则。

    有的家长觉得家里的抽屉,孩子随便可以翻。这个想法也是不对的。如果这个抽屉是孩子装玩具的,可以。如果抽屉是爸爸妈妈用的,当孩子要打开的时候,他可以打开看一看,告诉他这个是妈妈装什么的,这个是爸爸装什么的,这个抽屉是不可以动的,这是哥哥的,然后就把它关好,你只可以动自己的。别人要动孩子的玩具时,也要和孩子打招呼,这也是规则。

    如果孩子在家里随心所欲,当他到别人家串门的时候,孩子就没有界限意识,不知道在哪些地方要去守规矩,待在家里的习惯,到别人家也不会有改变。

    再说说床上,穿外衣不能上床,不洗脸不洗脚不可以上床,不可以把脚踩在床头上,脚更不能放在枕头上。别人家的床更不可以上!卧室,书房都是别人私密的地方。

    如果孩子学习很好,个人能力也很好,但是在这些生活细节的部分家长忽略了培养这些规则,影响了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多不值得。现在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太多,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我记得看过一篇关于成龙的文章,他为什么能够成名?当初他的师兄弟很多,就是他在上老板的车的时候把鞋上的泥在车外抖一抖,这个细节让他得到了一个被培养的机会。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我觉得孩子一些好习惯、规则意识的建立要尽早在家庭中完成,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长大就好了。长大好了往往是他吃了亏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如果没有吃亏,怎么意识到?可是等孩子吃了亏,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往往是我们没有办法预估到的!所以说一定要从小给孩子建立这样的规则意识。

    家长往往是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的,当孩子违反的时候,纠正孩子的时候又没有耐心,带着脾气,指责抱怨,往往这时候改不过来,凡事都要抓住第一次。小时候觉得什么都随便,长大了又觉得这行为不好,又想去纠正,纠正时又不能很好的给孩子说明,这就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影响和孩子之间良性的沟通。

    所以,孩子一定要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养成好习惯,不断的规范行为,如果事先没给给孩子建立,现在孩子三四岁甚至七八岁了,这个时候家长必须有耐心,心平气和的,慢慢的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如果做不到会被惩罚,惩罚又是什么!慢慢的给孩子规范,把这个规则意识建立起来。

    在愉悦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完全没有约束,没有规则的孩子。比如:大人做面食,小孩子都有兴趣来参与。给他一块面,去一边玩是大多数家长做的。我让愉悦站在面板边上,帮我的忙。孩子胳膊短,把面粉弄在身上是正常的。可是绝对不能拿面粉当沙子扬,故意抹满身等等。

    有小朋友来我家玩,反客为主,他的玩具是他的,我家的玩具也是他的,卧室瞬间变沙滩,玩具满天飞。那样的情况下我约束愉悦是没用的,两个孩子完全没有规则和界限。后来我强行的不带愉悦去没有规则的小朋友家了,小朋友当然喜欢肆意妄为,完全不限制的环境,他可以尽情的搞破坏。可如果放松到没底线,孩子自由的没了边界,那就未必是好事了,习惯绝对不会因为长大了就会好了。我想我在别的妈妈心里也是觉得我矫情吧!

    事实也证明,愉悦后来再找朋友,就不会相处了,变的敏感,爱哭。因为不知道怎样守好自己的度,毕竟完全放松没边界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大家对自己的孩子和对别人家的孩子标准是不一样的吧。

    那人与人既然是有边界的,我们来共同来遵守的就是规则,规则的底线就是法律。

    公共场合的时候同样要告诉孩子,垃圾不能 随地丢,买东西要排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这些是最基本的规则意识,虽然守规则需要做的都是些琐碎的小事,很多大人会都会忽略,可通过孩子的行为可以看到一位家长的素质,一个家庭的家风哦,涉及到家风还能说是小事情吗?我们从孩子身上就能够看到大人的意识。

    会开车的人有没有一个体会?不愿意去农村,特别是乡镇,车辆乱停,电动车乱窜,很容易发生事故。嘴上报怨:真没素质!自己还乱停乱放!其实是乡下交警少,有侥幸心理的人多罢了。道德规则当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时,很多人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可一旦车毁人亡,一切就都晚了!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君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小心谨慎,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见到的,担心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听到的.隐藏的会没有见到,细微的会没有察觉,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

    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你会看到有的孩子看到东西就想撕开包装吃,大人会觉得反正我拿的这个包装去付款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是不可以的!要告诉孩子交费以后才可以吃。有的孩子拿个东西不想要了,随手就放到别地方,这是不可以的,要带孩子把这个东西送回原来的地方。

    有时就是大人自己在违反规则,给了孩子错误的示范。

    如果去看电影,就不能大声喧哗,把垃圾随手带走。再如去银行,乘地铁,坐公交,去商场里边购物、娱乐,用餐等,所有这些规矩都要守好。

    再比如:有人为你服务的时候,如果家长会说谢谢,孩子自然就会去学,如果家长都没有这个意识,什么都觉得是应该的,孩子也会觉得都是应该的,因为没有人教他。家长不会尊重别人,孩子也不会的。

    有次家长问我:“孙老师,我知道应该给孩子建立规则,怎么判断规则的标准呢?”

    我说:在公共场合我们看到的别人,你在那个当下,你觉得是舒服的,还是不舒服的,会不会有个判断?当你看到别的孩子的一些行为,是让你觉得不舒服,甚至有一些厌烦的时候,那个行为一定是违反了规则。观察别人的家长和孩子在怎么互动,都有些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你觉得不妥,那么就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发生这样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外边违反了一些规则,不要在公共场合,对孩子发脾气,大喊大叫,要温和而坚定的告诉孩子:这个不可以哦!

    有时家长会护短。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你不去提醒,过后再跟他说的时候,他是没有感觉的,过了时效性了。

    就在那个当下,告诉孩子的时候是有方法的:

    首先,在出家门之前就要跟孩子有个约定,要到哪里去,要去遵守什么规则,哪些事不能做。

    当孩子有违反的时候,用眼神去看到他,非常温和的告诉孩子: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很温和、很坚定的的提醒一下。如果你事先跟孩子打好招呼了,其实大部分孩子在这个时候是有意识的。

    如果孩子没有意识,还继续违反规则,甚至都打扰到了别人,那就把孩子带离那个环境,蹲下来跟孩子讲,他错在哪里。

    你要温和而坚定说:你再去那样子的话,那么我们就马上离开!或者你将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的行为是不可以的,不被允许的!再把他带回到环境里来,基本上大部分孩子都能做服从那个当下的场景。

    其实更多违反规则的往往是家长,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到遵守规则,而是家长定了规则之后,自己就违反了,是家长自己做不到。家长做不到,就没有办法去要求孩子了。孩子也一定是有样学样啊,其实与其说给孩子建立规则,不如说先给自己建立规则,家长自己做到。

    家长自己做到其实是第一位的,是第一重要的,做到了你才有办法规范孩子,你才有办法给孩子做出一个榜样!以身作则。我们不给孩子建立规则,不想约束孩子,其实是不想约束自己。

    我们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建立规则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不只是大脑的构建,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家长,走向社会,你不约束他就有人去收拾他。或者说家长给孩子建立好规则意识,是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更安全,当有一天别人来替你收拾他的时候,规范他的时候,其实那才对孩子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如果你真正的爱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不只是在三岁前不要和孩子分离,多欣赏孩子,多鼓励孩子,其实安全感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真正的保护好我们的孩子,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去做事,让他心灵自由,行为规范,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不是去放纵孩子,溺爱孩子。

    如果太溺爱孩子,让他无法无天,可能你会说:有那么严重吗?

    或许我看到的案例太多了吧,在很多的个案里边,伤害不可逆转!并不是在这里给大家说的多么的严重,危言耸听!是真心的想告诉各位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有安全的意识。先有规则意识,有界限、有底线。远离垃圾人,不做垃圾人!

    如果给孩子建立规则,又不去执行,那就叫做——放纵!那个放纵的结果就是溺爱了。有句话说“惯子如杀子!”

    上次在幼儿园里讲完了这节课,园长给了我幼儿园的规则——

    规则意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关系到以后的为人处事,在社会关系中会不会受欢迎。规则意识是从小的时候培养建立的,环境影响很重要。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说的给孩子自由,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不是行为上的自由,不是允许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的规则就是:

    1不能伤害别人,不能打扰别人.

    2不允许破坏环境。

    3不能伤害自己。

    在这个大的规则范围内又分出很多规则:

    比如在教室轻轻走路,小声说话,不能打扰别人工作。

    幼儿园的东西归所有人使用,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要等待。

    从哪里取的工作要放回哪里去“归位”。

    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请求别人做事情要说“请”“谢谢”。

    不能打断别人说话……等等。

    这些规则都是潜移默化给孩子的,不是每天只是将规则讲给孩子听,而是当看到孩子有违反规则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引导~~并且所有的规则大人首先都是要做到,才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

    人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人都会给孩子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微笑]

    这个话题呢,我就给大家分享到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规则与安全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nc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