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科学

作者: 东篱雨客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18:50 被阅读0次
    神话与科学

          在这世上,哪怕是严厉打击封建迷信云云的法治社会中,估计也没几个人对神话毫无耳闻。毕竟神话不同于跳大神的奇异传统,它是文坛上经久不息的一颗明星。如同家国之于人民,除非削去骨子里的性格气节,是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被任何形式的“科学”取而代之的。

          纵观历史,科学的发展的确带走了很多神话发生的可能性,但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很容易发现,这些论证的依据是没有依据。

          神话本身不可名状,不存在章法或事件。它们的根本不是故事,而是神明。神明之于我们完全是莫须有的名头,因此切莫以那薄弱的科学知识便傲然自恃是主宰者了,如果说文明的起源在于宇宙,那么忽略宇宙之外,单是奇点的无维度便与常识不符吧?假若它的确依照广义相对论说的存在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更高纬度——在那里的文明该能以他们的眼光审视、以他们的手段控制我们的三维世界。

          只是随便找到一个高维度的视角,对我们来说就已然是上帝般的存在。

          《三体》中是不是举了个神枪手的例子?一个神枪手突发奇想在靶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寄居在靶上的二维文明科学家一研究,得出“隔十厘米就会有一个洞”的宇宙铁律。那么,便可以解释为,这个世界上能用科学解释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了。

          距离真相越近,就愈发危险。当一个想知道宇宙终极目的的人走上智者的神坛并几近疯狂时,他便是自取灭亡了。克苏鲁的神明也正是这样,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因为即便晓得,那时候也已客死无踪了。所以,从神话中捕捉到只鳞片爪者,没准更将自己推出十万八千里外。

          世态万千,又何止千千万万,妄图诠释,自是徒劳。何谓也?

          当我走到通往天堂的阶梯的尽头时,看到面前的一堵墙,不是别的,这薄薄的砖块碰巧能将愚蠢的灵魂挡在外面罢了。我走了九十九步,却因为一面飘渺的墙和真相分离两端。这就是我理解的神、神话,乃至我看到的宇宙。无理且无须有理。

          试问哪个人不晓得呢,那业精于勤就只是为了讨得生计?错错错,我之所以活着,是自以为有价值,“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我还年轻,相信自己能从沧海中找到闪烁的一粟,我相信能做点什么,想活要从心所欲,自杀更要举世皆惊。

          臆度有的科研者是抱着奠定真相之路而劳作,却发现,科学更大的用处在于淡化人们的落后心理反应。例如恐惧,从前,人惧怕神明“发作”,庄稼遭殃;如今,科学证明天气的好坏与堪破虚伪的神沾不上边。依靠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有所建树,回头看看,探其萌芽还是一无所获。

          因为从来,科学和神明就是不是对立的。一面是顽固的寻找,在黑暗中摸索;一面是既来之,则安之,用有限的思想聊以自慰。科学造就便利,滋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却深得人心。与神话在人思想的根深蒂固难分伯仲,科学像一种坚定后盾般的爱抚,用严肃的方式传达“放心相信吧,瞧,这不是有理由么”的慰籍。只要科学不被完全推翻重造,人们的思想安全就有十  五分的保障——另外五分便来自神话的力量。

          神明的形象越具象化,人的信仰反而越高尚,越普遍。无妨,只要抓住他们抽象的影子,不叫影子偷偷溜掉便了。我理解神明,却怎么也联想不到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之类的,他们似乎太现实、从而太不现实了。当然,只要发现思想安全照样能建立在不确切的事物上,两个莫大的环节便同时打开来,什么也不存在了。

          由此能得出结论,神明和科学同生共死,两者看似若非相互矛盾便是毫无干系,实际上千丝万缕地隐隐纠缠在一起。

          像这样画一条线,头、尾的一点点是神话,中间的约莫二分之一是科学。尾,为万物之始,是虚构的,承接科学盲区,比奇点更可靠吧(尽管确信宇宙是巨大的培养皿随便);头,是几乎完全被想象充斥着的架空浮云,华丽庄严,轻灵跳跃。

          如此,我死之前,人类绝对不可能抹去神话的部分,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条路现在走不完,将来也一直走下去吧。

          科学也好、神话也好,两者没有界限,相互成全。况且,这条路不允许被走完,真相后面还会有谜团,人性的执著追求也无法容忍精神寄托的解放。

          九九归一者如斯,时间空间的衔接只要未曾断裂,三维的我们将充满希望,否则何不如早早放弃连同思想上的一切,抛弃演变赐予的算法?

          作为一个极端的假设,既然奇点能被接受,这个初中生的幼稚观点也值得被反驳或勉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话与科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xm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