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后,越发对“教育”保持敬畏之心,对待孩子,不是在对待一件无生命的物品,而是一场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陪伴。
我自己所处的80年代,那时候,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高中,然后,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再然后,毕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后面的生活好像就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对于我们的下一代,物质生活已经不能仅仅用丰富来形容,好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些没有品尝过挨饿,不知道什么是匮乏的娃娃们,与我们自己面对的已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于是,我们能频繁看到不少患有“空心病”的孩子,我们也能经常看到“驱动力”、“自驱力”这样的字眼,而从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太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改变,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前进,外界是没有人能够推动他的,即使这个人是他的父母。在这一点上,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于是,我们希望自己就能养育这么一个有自驱力的娃,而这本《自趋型成长》的书,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如何能够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这本书的两位重量级的作者,一位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一位是教育专家奈德.约翰逊。两位作者一位是从专业的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客观、科学地解释了我们的孩子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正常或者超常水平,另一位则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通过多年与各种情况孩子的接触,提出很多中肯且落地的操作方法。
虽然,两位作者都是美国人,而美国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我们的社会情况存在诸多不同,然而,科学的脑科学理论以及身而为人的同一性,丝毫不影响我们理解书中的理论,也丝毫不影响我们运用书中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书从压力开始讲起,这个我们不喜欢的词,除了带给我们一些不愉悦的感受之外,还有更多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或者常常忽略的东西,比如,慢性压力也许会改变孩子脑中海马体的结构,压力也会分成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等等。
继而讲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控制感,我们都喜欢凡事尽在掌握的感觉,这种熟悉的感觉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安全感。而与控制感相反的词语,则是我们都不太喜欢的,失控。这个部分的内容,也是颠覆我以往认知的一个特别好的地方。
以往,提到控制,我们的感受往往是有点复杂的。这种复杂性里面,包括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掌控全局,希望自己是安全的部分;也包括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孩子规避掉所有风险,将他们一路送上坦途的愿望。
除此之外,我们一定也非常讨厌自己被他人控制,这个他人有老板,有老公,也可能还有其他的人。
所以,我们既希望获得控制感带来的安全感,也希望自己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不受他人的控制。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觉得自己是在帮助自家的孩子去做的这些事情,是否正在剥夺他的“控制感”呢?
回想起来,这些关乎“控制感"的小事情,好像每天都在发生:
不让3岁多的娃自己吃饭,看上去是在帮助他,让他能吃得更快一点;
不让5岁多的娃自己穿衣服,看上去也是在帮助他,能让他快点出门上学;
不让7岁多的娃自己做作业,看上去是不放心他,能让他每天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们只是看上去为娃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实际上,损害的是娃对自己的“控制感”。于是,也许很多娃,就把“控制感”花在了控制爸妈身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