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想法
孔子认真考——从绕口令到“子不语”。。。之一

孔子认真考——从绕口令到“子不语”。。。之一

作者: 打望公 | 来源:发表于2018-09-30 17:52 被阅读22次

关键词:真、好、先真后好、什么、怎么、追问、追求、思维方式、思维指向、价值指向、元价值、怎么派、什么派、生存理性、存在理性、两种认真、底层思维、思维倾向、思维移植

啥“绕口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嘛,还有啥别的?你再找个更酷或更大的出来?不过,即使感觉像绕口令多半你也不好意思说出来,毕竟这叫“子曰”,圣人之言可能大有深意呢……结果这一不好意思就是两千多年,直到今天好些青年才俊甚至知名学者(例如曾仕强、鲍鹏山)仍为此纠结,尚无定论呢(“知乎”搜索“知之为知之”)。

那么客官你怎么看?笔者以为这话得两说:

一方面:承认自己无知或不知,我不懂我就不说,不仅是一种诚实的美德,更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尤其在当下“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大环境中,你“知”“不知”都无所谓,关键是你要被人“知”,否则你岂不等于不存在?哪怕被人骂也说明有人注意你嘛…此环境下承认自己“不知”无疑相当脱俗,算稀有物种——“是知也”。

丁肇中应该就算一个。在丁的科普讲座上,他的经常回答就是:“对不起,我不知道”。因为经常有提问超出了他的专业知识范畴。结果他赢得了更多的掌声和尊敬。人们说这才是真正的“专家”、“大家”风范……而我们多数人…呃…当然是凡夫俗子啦……

且慢…似乎…好像最近的胡锡进也算一个。因为他不仅删除了自己的评论以示“不知”,而且后来还向自己的批评对象认错、道歉呢(对贾樟柯)——这在我们的各种收费或免费的批评家、评论家中其实是很少见,很难得的。所以也算稀有物种或境界吧?……

但从另一方面,你的“绕口令”感觉似乎也不错。因为实际上略加考察就不难发现:不仅孔子心中的“知”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孔子还很不“认真”——那么你又何必太认真,把这“知之…知之…”当回事呢?……

不过,这并不妨碍孔子的成功和伟大。因为诸多事实表明:在思维想法的大方向、主基调上,现代中国人走的仍是孔子定下的路子,甚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如此……

这路子叫啥?如此厉害,影响如此深远?简言之就叫“怎么”之路。我们遇到的诸多历史问题、现实现象都与之有关。如:为什么我们古代科学不那么发达?到现在还会被人家卡脖子?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道德绑架?好坏是非特别多?为什么我们曾经领跑世界上千年?后来又落后了?为何近几十年又能迅速崛起?等等……

两么说认为,之所以有诸多的“为什么”,原因恰恰就在于我们不喜欢也不擅长追问“什么”、“为什么”——追问“什么”才是真正的“认真”呢…而中国人想的主要不是“什么”而是“怎么”,不是追问而是追求…我们其实是“怎么派”的……

下面慢慢道来。反正“两么说”就是专门讲“什么”与“怎么”的…但愿你不嫌我啰嗦……

一、其实有两种“认真”,而我们…

说孔子“不认真”显然有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你算老几?更不用说还要扩大到中国人了。显然有必要认真考察下到底啥叫“认真”。

其实“认真”有两层意思,涉及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而我们的古人其实根本不懂得“客观”二字,当然也包括孔子。不妨简单举例说明:

假设要造潜水艇。按中国人的说法,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认真”,否则潜水艇可能漏水,出大事,那怎么行?我们从小到大都坚信:“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我甚至在路边听一位老奶奶对上幼儿园的小孙子谆谆教导:“你要认真哟…”“认真”二字就是中国人的生存绝招……

但这种“认真”其实是主观的、态度“认真”——是第二位的。

要造潜水艇首先你必须认的其实是另外的“真”,即客观的“真”。如密封材料、进水排水、压缩空气等必要的建造知识、技术与物质条件,而最基本的无疑就是浮力定律。如果不懂得浮力定律之“真”,那么即使你主观态度“认真”得哭起来也没用,甚至根本想不到潜水艇这个东东,连“不认真”导致出错、漏水的机会都没有……

显然不只“什么”潜水艇,只要是稍微高级点的“什么”都是如此。客观的认“真”要排在第一位。

客观的认“真”(现在叫“求真”)就是探索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事实真相、原因理由(原理)或本质、规律。古话叫“知其所以然”嘛。简单说,做任何事首先你得正视事实或现象,先问它个“什么”,即“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英语what,why之类,)然后才好对它“怎么”嘛。所以,看病要先“辨证”,然后“施治”;打仗也讲究先要“知己知彼”嘛…即先追问“什么”“真”,然后再追求“怎么”“好”……

从成功率的角度看,无疑“先真后好”更理想。因为这样一来,做事的时候你就不止前面有目标作引导(,或者说要追问某个结果),做事不盲目,有的放矢(如想治好病);而且后面还有原因理由、条件等作支撑,因此做事更有把握和依据(如找到病因)……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

实际上早期人类的路子正好相反:先追求“怎么”“好”,再追问“什么”“真”。因为说到底“怎么”“好”就是怎么活嘛,同时“什么”“真”求而不得嘛。三千年前古人认为是真的,现代人几乎都认为是假的,如巫术理论…实际上早期人类也是巫医不分的……(见另一作文《以好代真其实是人类的常态》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176167946064697。以下简称《常态》)

实际上直到两千多年前,人类生存达到一定条件,有了“足够的闲暇”,知识与思维、认识都达到一定水平,人类的认“真”、追问什么、为什么才开始真正上路,才有了“先真后好”的可能……

但从那时起,“先真后好”的理想是西方的,而非我们的。西方人更喜欢和擅长追问“什么”“真”。

反正事实就是:尽管我们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甚至郑和无敌舰队下西洋,但我们没有揭示发现“什么”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尽管我们也有“勾股定理”、“圆周率”、“小孔成像”、“太阳黑子”等,但总体上我们“真”的发现不算最多。反正我们学校里学的“什么”科学知识大都来自西方。实际上包括“科学”、“原理”、“规律”、“真理”、“客观”、“理性”以及“真、善、美”等说法都是舶来品……

事实就是,以前人们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末”,但现在说得更多的是:“西医让你明明白白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活”——啥意思?中医的“什么”原因理由(原理)不清不楚嘛。心不是心,肝又不是肝,血也不是血…而气又是个啥东东?

…所以实际上现在连中医学院里教的也不是纯粹传统的“阴阳五行”,而加入了不少西方的那一套(似乎叫做“分析”)——屠呦呦也主要是靠后者去挖掘“伟大的中医药宝库”,然后才得的奖;实际上当中医进行自我宣传推广的时候,也不得不借助一些现代的、主要源于西方的话语或概念,否则没几人听得懂的……

历史清楚表明,追问“什么”、“为什么”,揭示真实真相与存在——客观的认“真”不是我们而是西方的习惯和擅长……

无疑,人类的认“真”是从认识自然开始的。而我们的诸子百家显然对“什么”自然的兴趣不大。唯一认“真”的是墨家,可惜昙花一现……

提到“自然”最多的道家甚至明确表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就是说,少跟我提自然。你看,风雨、天地的变化都是不长久的,人当然就更不用提了…这种态度还会认“真”,研究什么自然与客观规律,追问为什么吗?道家还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算是“真诚”的由来。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主观的“诚”字可以代替客观的“真”——你说会有多认“真”?又如何认“真”?……

历史清楚表明,对中国人而言大自然更多不是模仿学习和认识研究的对象,而是抒情、吐槽或写诗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明显偏于感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们的自然不过是人的陪衬……

总之,反推事实和回顾历史都不难得出结论:我们的老祖宗,其中当然也包括孔子——并没有把个“真”字当“什么”……那么你又何必太“认真”,把这不认“真”的“知之…知之”当回事呢?

它相当程度上就是个绕口令。

那么,孔子的不认“真”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多厉害呢?不妨比较下现在一个“真”字的具体用法,你心里就大致有谱了。

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的“真”字多数情况下仍然是附属修饰语,如“真心”、“真意”、“真漂亮”…标准或原点大都离不开“人”,并不独立,反正跟人以外的“什么”关系不大……当我们的“真”跟“好”、“对”、“是”之类形容词一起出现的时候都处于从属地位,算修饰成分,“真是的”……还有“真实”——如不加个“实”字,我们的“真”还有些表达不便呢。但“真”似乎反而成了“实”的附属物……

而英语明显不同。西方的“真”更多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他们的一个“真”(truth)字既指“真话”,又指“事实”、“真相”乃至“真理”,份量要重得多……

也就是说中西方一个“真”字的独立性、重要性大不一样。

须知,语言可不只是单纯的语言,一种说法而已。连“早饭”与“早餐”也有雅俗之别,而近几十年“饭菜”变“食材”,“生意”变成“市场”之类就更不用说了,意义太丰富了。更不用说“元气”与“原子”、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民”到“公民”、“纳税人”了…——语言(或者说语言文字)是知识或信息的最主要载体。不论历史、文化与现实,还是思维与认识水平,都要通过语言反映出来……

当然,语言还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才有“关键词”的说法嘛……

在两么说(一种笔者自创的哲学社科的科普理论)看来,最有意思的两个关键词就是“什么”与“怎么”,因为分别代表追求与追问嘛……而最有意思的两个字莫过于“真”、“好”二字了,因为真、好二字对应的就是存在与生存嘛——还有比存在与生存更大的题目?你不妨找找看……

两么还认为,包括中西历史文化与思维的差异也落在这“真”、“好”二字上。所以“两么说”又叫“真好论”……

好了。总结一下到底何谓“真”?真假有无嘛,即真实真相、原理规律,思维指向存在。简单说,客观二字嘛。何谓“好”?好坏是非、高低(水平)、对错之类嘛。所谓“好”纯粹是用目标或结果来说话的。所以好与真有主观与客观之别:

“真”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不管有没有人,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地球围绕太阳转,引力、磁场、浮力定律照样发挥作用…人不过是真的发现者而已。

而“好”不同。“好”字离不开人,“好”或“不好”都直接或间接关乎人的生存,都是针对人的某个目标或结果而言的。

实际上“好坏是非对错”曾经真的关乎生死(见《常态》)。如找到一处水源——这叫好或对,如果跟丢了猎物——这叫不好、不对或错…早期的“好坏是非对错”还处于人类需求的底层。当然现在大不一样了……

但正因为“好坏是非”曾关乎生死、生存,所以人们才成天把它挂在嘴上嘛……

提醒:“什么”不容易误解。但两么说的“怎么”指目标结果,而非通常意义的方式方法和过程。注意到了吗?

方法过程的“怎么”其实取决于“什么”客观存在与主观生存的需要,即目标要“怎么”。所以这个“怎么”要低一档……

那么话说回来,我们的“认真”到底啥意思?说到底就是“严肃对待”,或“专注,仔细,全身心投入”之义,英语就叫“carefully”之类,我们称之为“认真”而已。只有认真才能造出合格的潜水艇;只有认真才能记住单词,掌握句子,理解公理定律,或做好其它事情…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实强调的就是人的主观调节或努力,然后用结果来说话。结果“好”你就叫“认真”,“不好”你就叫“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真”其实认的是“好”……

也就是说有两种认“真”(或者说有两种理性,见后文),即追求“怎么”生存与追问“什么”存在。思维一个指向目标结果,一个指向原理真相。而我们的认“真”其实偏于前者,西方人偏于后者……

那么何以如此?为啥我们不喜欢客观的认“真”,追问原因理由、真相与存在呢?

“认真”起来,似乎孔子要负相当的责任——同时有巨大的功劳……

相关文章

  • 孔子认真考——从绕口令到“子不语”。。。之一

    关键词:真、好、什么、怎么、追问、追求、思维方式、思维指向、价值指向、客观、主观、生存理性、存在理性、两种认真、思...

  • 第一章 子不语和伏羲(1)

    第一章 子不语和伏羲(1) 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是谁?他也不知道,他只知自己从混沌...

  • 读《论语》学做人2·9|学习的关键还是能“悟”到多少

    这一章是孔子对颜回(子渊)的评价之一。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史记》和《孔子家语》都说颜回(子渊)比孔子小30...

  • 《論語·述而第七》怪力乱神(21)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讲的是人伦日用之学,故孔子“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

  • 孔子认真考。。之二

    二、怎么派与不认“真”宣言 孔子可说是中国人不认“真”的祖宗,证据似乎一条就够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嘛——试问,连...

  • 孔子认真考。。。之五

    五、后遗症与误解误读 既然由自然到社会、先真后好的相对完整的移植与颠覆经历是西方人独有的,那么很容易产生的一个联想...

  • 孔子认真考。。之四

    四、自然之师与思维移植 自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决定性的。所以最初的城市建设很讲究,大都紧邻江河湖泊。后来才向其它...

  • 孔子认真考。。。之六

    六、道德还是价值? 不过,我们作为怎么派的典型反映似乎更多还是体现在道德、游戏规则方面。似乎没有其它想法比道德更专...

  • 孔子认真考。。。之三

    三、真好有别与三位一体 尽管人类在大方向上都是怎么派,没有只问什么真的,也没有只求怎么好的——否则还算是人吗?但必...

  • 孔子认真考。。。之七

    七、元价值与极端分子 这一节算加深印象的总结。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多方面考察了“真”“好”二字,从科学家到工程师,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认真考——从绕口令到“子不语”。。。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ow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