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里有个王戎不摘李子的故事,王戎七岁时,与小朋友游玩。看路边李树很多子,枝条折断了,小朋友争着跑去摘,只有王戎不动。一问,他答道:"树在路旁,又是多子,这必定是苦李。"摘下尝试,果然如此。
后来也有个许衡不摘梨子的故事。元朝的许衡,过河阳时,曾暑热口渴,路边有梨,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坐在树下,安然自若。有人问,他曰:"这梨不是自己的,不能摘。"那人说:"时世混乱,这梨没有主人了。"他说:"这梨树没有主人了,难道我心里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这两个故事,内容似乎一样,即道有果而不取。可是细分析,有区别。王戎不摘李,在于智慧,他聪慧,判断准确,可是如果不是苦李,他定会加入摘李队伍。许衡不摘梨,在于品德,他自守公德,为人诚实,能拒诱惑,不为害别人。
有其言行,必有其果。王戎是历史上的竹林七贤之一,才华出众,但声誉未必,史书评价他喜欢积聚财富,尤其“俭啬”,这与他七岁的故事中有智慧而似无德暗相切合,应验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训。而许衡坚守为人准则,不因时势因人事所动,品德高尚,成为名臣。史载,皇上想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他以自己有病为由辞谢了。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一样的有果不取,两样的人生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