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战史研究要讲政治
对一个大规模的战争事件或它的计划进行纯军事的评价是不能容许的,甚至是有害的。
战前讲政治,战后的评价也要看政治目的是否达成。法国大革命之后,出现了人民战争这一新的战争形式,这是因为政治发生了变化。
战争的主要轮廓,始终是由政府决定的,只是由政治当局,而不是由军事当局决定的。
打哪是政府决定的,怎么打军事当局决定,这样做区分有些简单粗暴,但可能会相对清晰。
问题是怎么看待政治与军事的冲突?
朝鲜战场上,面对毛泽东要求在什么时间打下汉城的指令,彭德怀根据部队的状况和汉城的战略意义不高,明确表示反对。
毛泽东想打下汉城给国际社会看。
孰是孰非,大概仁者见仁。
当政治期待从某些战争手段和措施中得到同它们的性质不相符合因而不可能得到的效果时,政治才会通过它的决定对战争发生有害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战争有自己的规律,有的时候并不是政治当局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只是有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也是属于判断的范畴。极端如瞎指挥,极端如将在外君命完全不受。
2
要使一次战争完全同政治意图相符合,而政治又完全同战争手段相适应,只有一个好办法,使最高统帅成为内阁的成员。
军事当局参与决策。
万达自己出的书,讲到万达的任务制定一定会让任务相关的各方充分参与。这个做法跟上面这句话是非常相似的。最忌讳的就是领导层剃头挑子一头热。
第七章 有限目标的进攻战
不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争,应该如何进攻?
此时战争的目标是占领对方的一部分国土。
占领敌人一部分国土的利益如下:可以削弱敌人的国家力量,从而也削弱他的军队,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强我们国家的力量和军队。
问题在于要占领什么样的地区?
日本侵略者为什么选择东三省?英国、葡萄牙迫使清政府割地香港和澳门,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这个地区越是等于我国国土的补充部分,也就是说被我们的国土所包围,或者同我们的国土相毗连,越是位于我军主力的方向上,我军受到削弱的程度就越轻。
攻占敌人的国土,如果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以至于我军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这是得不偿失的。占地失人,人地皆失。
东北三省与朝鲜半岛接壤,朝鲜半岛又与日本列岛一水之隔。这是地理上的因素。
香港和澳门都处在殖民者军队的主力方向上。广东毕竟是最早开埠的地区之一,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
如果占领的地区位于敌国的其他各地区的中间,位置偏远,地形不利,那么军队就会受到显著的削弱。
孤军深入不足取。
书中列举了不少案例,分析什么样的位置和地形,更容易占领成功,而且长期占据。
最终是计算题。
是否应该把占领敌人地区作为目标,这主要取决于有无守住这个地区的希望,或者暂时的占领是否足以抵偿为此而付出的力量。
计算投入产出。
不惜一切代价是用于表决心,从兵法来看,任何事情都有代价,你都要考虑这个代价能带来什么。
有的时候我们采取进攻,敌人在另一个地方也采取进攻,那么我们在其它地方受到的损失是,会超过我们在这里获得的利益也是需要考虑的。
有些目标的进攻战中一切没有轻重之分,所有军事行动就不再可能集中成一个在主要的想法指导下的主要行动。
因为此时发动的进击不是以敌国的重心为目标的,因此就不太可能集中所有兵力,局部投入进攻,另一部分要防御。
因此在有限的进攻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兵力的分散。
以上是第七章。
明天进入第八章,有限目标的防御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