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阅读原文】选自《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各自权威主张的“正确的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们怎么做?”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讲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I 重述原文】
有时候,沟通之所以产生冲突和误会,是因为我们急于表达观点,而忽略了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事实上,当冲突发生时,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比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有助于缓解冲突。
比如:一个母亲要求孩子必须要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可是孩子坚持要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母亲很生气,拿起遥控器把电视关掉,并大声对孩子说:你这么不听话,那就别想看电视了。这位母亲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很明显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无法获得孩子的配合。
最佳的方式是:母亲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说:你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我很担心你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把作业写错了,这样一来,你可能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改和完成今天的作业。不如你现在集中精力先把作业完成,然后再轻松愉快的看你想要看的电视。
相信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A1激活经验】
上周我跟老妈在电话里吵了一架,起因是:去年老妈到深圳来看我时,留意到我家里有张椅子的坐垫坏了,我一直没去修缮。老妈回到老家后对这事念念不忘,前段时间她找了个会做木工的老工友,答应帮做个新椅垫,于是,老妈就一直催我把椅子的尺寸量好发给她。我觉得椅子坏了就坏了,实在不能坐,换把新的就好,没有必要去欠个人情。所以,对老妈的催促我总是敷衍了事。上周,老妈又打电话催我量尺寸,我当时正忙着一个紧要的工作,被老妈催得烦了,就很生气的说“这椅子我不要了,你不用整这些有的没的了。”当时老妈听我这么说,楞了一下,然后就说了一句:随你吧!然后把电话挂了。其实,当我说出要丢掉椅子的话的时候,就有点后悔了。如果时间倒流,让我重新再做一次表达,我会说:妈,我现在正在忙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非常紧张,你现在让我量椅子尺寸,让我觉得很烦躁,静不下来配合你。不如等我忙完手头的工作,清净下来的时候,我再量好发给你。
【A2 规划应用】
以后在一些容易发生冲突和误会的沟通场景中,我在做表达时会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先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生气、伤心、难过、害怕等等
2、 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