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工作就意味着络绎不绝的邮件、消息和安排、电话和短信、文件和PPT。每天一趟踏进办公室,收件箱里就塞满了各种邮件,但繁忙的一天结束后,信息栏里还是满满的。每封邮件都代表了别人的一个请求,他们不是向我们所求信息,就是让我们去做没有时间完成的任务。
有两位在同一家公司做新媒体文案编辑工作,一位文案编辑每个星期写很多文章,另一位每个星期只写一、二篇文章。每个星期写三十篇文章的要浏览大量信息,从中寻找可能和写作根本沾不上边的东西,再把它们改写成短、平、快的小文章。他的文章得到的关注寥寥无几,但经理很欣赏他,因为他做了很多工作,他得到了奖励和表扬。
第二位觉得,如果自己一个星期只写一篇文章,那最好让它物有所值。于是,他第一天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去调研、询问、思考,直到找出一个他觉得有轰动效应、能让公司获得价值的内容。他花了两天时间深入调研,又花了好几天时间撰写文章、核对数据。
猜猜结果如何?这篇文章不但成了本周最佳文案,还深受读者喜爱,让他赢得了众多赞誉。凭借这篇文章和其他类似的优秀作品,这个新媒体编辑因此很快升职加薪,得到了广泛认可成就了一番事业。
我们会说:“第一位目光短浅,重量不重质,第二位目光长远,以少胜多。”
没错,这就是“深度工作”的力量。
我们每天一直很忙碌,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忙碌,我们需要逃离简单重复职业生活,更深入思考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美国大学教授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推介给大家一种工作方式。他认为在现在社会中保持高价值,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能力,如果你不培养这项能力,就很可能随着技术的更新而被淘汰,而这个方法就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有两点特征:一是在无干扰下的专注工作,将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二是能够创造高价值,提升个人技能,且难以复制。
真正的工作,是选择也是放弃
在《深度工作》中给出了一个判断任务的深浅度的方法,让你判定那些工作是深度还是肤浅。
例如,你最近有以下几项目重要工作
第一个任务:和公司专家合作编辑将于近期提交某杂志的学术文章;
第二个任务:制作一个关于本季度销售量的PPT;
第三个任务:参加一个讨论某重要工程进度的会议,并就下一步方案达成一致;
这3个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前2个任务看起来很难,最后一个工作对于推动某个重要的项目也十分重要。
此时用一个简单而明确的问题问问自己:“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从而有效判定此项工作的深浅度。
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上面三个工作任务上。
第一个任务,要编写一个学术文章,需要理解该工作的细节和更广泛范围内的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可能需要掌握某个学术领域的前沿知识,这项工作需要大学生甚至更高学历的人经过数年的辛勤研究才能完成。对于这项任务,我们得出的答案会比较长大约在1-3年。
第二个任务,制作PPT来向高层讲述每季度的销售情况,需要会做三件事,第一掌握PPT制作技能。第二对公司类似季度简报标准格式模板的认知。第三了解公司高层需要汇报何种销售数据和展示图表。我们预估对聪明的大学生来说,1-2个月的训练就足够了。
第三个任务,重点项目进度会议,需要员工很好地理解这个项目,了解项目的进度计划和合作伙伴。考虑到需要了解一些项目涉及的专业技术,让聪明大学生深入学习,3个月的时间基本能职代去参加这些冗长的会议。
通过这个简单问题的结果可以帮助你客观地对各种任务的深浅度打分。如果我们假设的任务需要大学生花很多个月才能完成一项工作,那么说明此项工作需要大量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些任务可以锻炼个人能力,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如果那些大学生能够很快上手的工作不会提高你的专业技能,因此可以理解为肤浅工作。
一旦明确了工作任务的深浅度,你就把时间倾注于深度工作上,对肤浅工作时间减少投入活动。
深度VS肤浅对待工作的方式,决定你的工作质量
讲完了深度工作判断后,要讨论一下职场高手的工作方式。高手和普通人在工作上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来自深度工作的4个准则;
准则一 找准节奏,深入思考
当你处于专门设计过的工作环境时,才有可能从我们大脑中提取尽可能多的高价值。但不幸的是,我们往往是身处令人分心的开放办公室中,收件箱无法忽略,电话不断,会议不停。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同事需要是你快速回复他们最新发出的信息而不是产出最好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作着文件,忽然想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度认知度的任务上时,此时便需要有强有的意志力。
但如果你能够没有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没有安排某个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工作,是很难真正意义上启动深度工作并保持下去的。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拥有良好的自律,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习惯和固定时间,使得自己能更快速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中。所以要想真正深入工作,需要你策划出某个特定的工作模式,以确保每一次深度工作开始之后能保持高度专注。
准则二 耐住寂寞,拥抱专注
斯坦福大学博士发现:当一个人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是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由于长期分散的,会启用更多的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大脑功能,此时会处于“心智残疾”。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摆脱这种积习。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个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在餐厅坐等朋友,都不由自主地用浏览手机来打发时间,那么你的大脑会被不停的碎片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就是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想专注也能很难。
此时此刻,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刻意地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微信,不去茶水间不停喝咖啡。耐住寂寞,利用每一个大脑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高度集中解决了任务。
准则三 审视工具,避免过度社交
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你的使用工具软件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摆脱各种各样的诱惑,重新掌握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如今,我们习惯使用工具,打开电脑,手机会发现不少于30种各类工具,这些工具虽然一定程度上帮助你工作但更多的时候会不断跳出各种对话框干扰你的工作。
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工作,就应该谨慎地选择工具,如同庖丁解牛一样,你需要是对牛本身骨架和肌肉的认知而不是一堆稀奇古怪的刀具。
手艺人选择工具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当这个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深度工作需要思考和实践,需要掌握评估各种工具对实际的影响,重新审视。
准则四 摒弃浮浅,留出思考时间
每次听到同事、朋友抱怨“工作太忙没时间思考”,很想说:“不要把工作当做敌人”。虽然每天工作8小时,但是很多人很难做到真正工作8小时。
在充斥着各种会议、电话、上网、办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务的普通工作日里,能够专心工作4小时时间就已经很幸运了。
我们要明确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内不再工作留出必要地时间去思考,寻找高产出的策略以达目标。降低工作时间的减少主要是集中在肤浅工作而不是深度工作,事实也证明有些原来看似十分紧急的工作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深度工作让你成为职场赢家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专注”。专注不但是做事情成功的关键,也是健康心灵的一个特质。专注就是要把注意力全力集中到某事物上面,与你所关注的事物融为一体,不被其它外物所吸引,不会萦绕于焦虑之中。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ⅹ专注度。
最优秀的职场精英能够理解专注度在产出方面起到的作用,因此会极度专注,从而大幅度减少工作的时间同时也不降低工作质量。如果你无法做到长时间深度工作,就很难使你的表现达到质量和数量的颠覆,而这种状态对你的职业成功极为重要。
最后,如果你能创造出有用的东西,它的受众(比如老板或用户)就可以是无限的,从而极大提升你所获得的奖励。
另一方面,如果你工作产生的东西是中规中矩,你就会陷入困难,因为你受众很容易从网上,从第三方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不论你是一名电脑程序员、市场营销人员、部门文员还是咨询师。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必定为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