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主动改变了哥哥的一项时间安排。改变不大,但成效很大。
改变来自于不舒服,来自于想做的事情腾挪不开的不舒适感。原先的情况是这样的。周末,我们并没有给孩子安排过多的兴趣班或辅导班,同时孩子学校的作业也不算多。但我感觉,周末的时间并没有给哥哥留出足够任他随性而为的时间。同时,由于这种没有足量的自己玩耍的时间,哥哥就会变得不高兴、不配合以及容易纠着点小事儿闹情绪。
在我家,当孩子纠着点小事,故意闹情绪。这种状况,是很容易激起老人或者是我和爸爸火力的一种状况。
边写边想,让我们拆分出来看:
第一项改变
我们要空出哪段时间?周末没有足够多自己玩耍的时间,主要表现在晚上睡前。所以,我们第一个需要改变的事情是:把事情放在周末早些时候完成,让周末晚上8点15分开始就没有额外的“我要你做”的事情。
第二项改变
怎么样才算能让哥哥玩爽了?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很有意思,它和我预想的不一样。我以为哥哥玩爽的方式,是傻玩,疯狂地玩。但经过上一个周末的实践来看,他玩爽的方式是一种有质量的心流时间,做一些沉静的、能忘记时间、和深度学习有关的事情。比如说,看书;又比如说,下棋。这点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们尝试做的改变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规定时间叫醒。
原先,我们抱着担心孩子睡不饱的心情,在周末任哥哥睡到自然醒再起。因此,在时间安排上,它的情况是:时间表被推后,我们往往是“手忙脚乱”赶着做某些事情。比如说,周六早晨,我们赶着去上九点的写字课(并且还时时迟到);或者是周六日下午我们赶着去上四点的游泳训练(并且也还会迟到)。在这种时间表往后退让的情况下,赶着去做以及随时产生的焦虑情绪,无法避免。
写到这里,我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是退让。这说的是,在周末,我们对哥哥的作息要求或者是对于事情提前做、先做重要事情这方面的要求是退让的。但退让并不意味着哥哥能够因为休息好使他的效率高,而是因为焦虑和慌乱反而使得情绪不稳定(存在内耗)并出现低效的作用。这大半年,我对于情绪稳定或者是情绪积极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能,这件事深有体会。
在上个周末,我们在早晨7点半叫哥哥起床开始做作业,在下午3点15分叫哥哥起床做作业,并且努力做到中午1点20分以及晚上9点20分喊孩子们睡觉。这样的话,在每天早晨、下午我们出门前,我们几乎把该做的功课全部做完了。一家人心情舒舒坦坦地出门,同时在晚上没有任何的学习项目。
在这样自在而悠闲的时刻,哥哥选择的活动并不像平时具有破坏性的活动,他选的是看书或者下棋。他不再为了发泄什么而做出有进攻性的动作或者处于“叫了不应”的状态,而是和妹妹两个人坐在不同的地方看书。有时候,两个人就坐在书架前看书;有时候,两个人在开车出门玩的路上、坐在安全座椅里看书;有时候,两个人一起窝在同一个被窝里看书;又有时候,妹妹坐在我怀里、哥哥靠在我身边,他们一起听我讲书。沉静而自在的时间的背后,哥哥更听话,更配合,也更舒展,拥有心气儿顺的眉目以及乐滋滋的心情。
很多习惯来自于固化的并没有经过反复琢磨的惯性(思维或做法)。人在其中,若觉得理不顺或者是得不到好的精神状态,用新行动替代旧行动,用新习惯替换旧习惯,是需要做的积极改变。有时候改变不大,但成效极好。
人最好的状态,一定是能够在时间中、在自己的行为中获得越来越好的精神状态、充沛的情感与好的人生体验。多关注自己和家人,不要在时间长河中疲于奔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