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起,万物生;一念灭,万物落。念头的生灭,会影响我们命运的轨迹。佛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人不怕有念头,就怕想的太多,想的离谱。
凡事要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不要只有自己心中的执念,只由着心中的执念,所带来的或许并不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正所谓:其念也执,其心也痴。一念之间,正反两面,一正一反,皆非圆满。
凡是没有突破原则底线的事情,最好保持念想的中立位,或许这样的得到的结果恰恰是皆大欢喜,而皆大欢喜就是不偏不倚,或许能更加的通达长远,就好似人生的最佳状态即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说起邻里之间的事儿,可能也是这样,容易让人因执念而互不相让,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大都工作、生活压力山大,性情暴躁,或许因为邻里之间的一点不和谐便会点燃他那心中的执念,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心中的洪流一泻而下,进而引发邻里大战。
最近因为邻里装修的事儿,让人心烦意乱,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会说矫情,经历过的自然感同身受。我们住在这一栋的12楼,与其他业主一样,因为是精装房,交房以后就迫不及待地简单装修入住了。
14楼的房子不知道是一直没有售出还是购置的业主等了两年再次转手 ,不管怎样那套房子一直没有装修。这交房后的一两年内整栋楼的业主几乎全部入住了,大家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突然有一天在家休息时,楼上传来了让人心情烦躁地“哐哐哐……,铛铛铛……,嗤——嗤——嗤——”的噪音,不绝于耳。我心想:“楼上13楼的邻居不是早就装修完了吗,怎么这会儿又开工了?谁家都要装修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可不曾想这名业主的装修可谓是细水长流,永无休止,还真有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韵味。
从去年的年初开始,一直到今年的阳春三月一直都是噪声不断,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更有甚者周末噪音雷动依旧。
左邻右舍均不堪其扰,向物业投诉了几次,得到的答复是:“已经跟业主对接过了,他们正在装修,已经让他们加快进度,周末不准施工。”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实在是暴露了物业部门的一贯作风,反正事情已经过问了,具体有没有效果全赖这位业主的自觉性了。
又是一个周末休闲的午后,三岁的小儿刚好入睡,深受噪音折磨的烦闷心情刚有些缓解,突然又被那可恶的噪音侵扰。
儿子从睡梦中哭闹而起,妻子也在一旁埋怨开来,我许久以来忍耐的心顿时破防。我顺着声音奔向了楼上,发现13楼的人家,楼门紧闭,打听过后才知道原来13楼邻居装修好了一直没有入住,我仔细听了一下声音好像还在上面。
就这样我来到了14楼,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是这一家在装修扰民。我推开门,只见两名六旬上下的装修工人,不紧不慢的在操纵着电钻和土镐,裹挟在充满灰尘和噪音的空间内,室内本来精装修的墙面与地面全部被拆的七零八乱,还有两堵墙面也被打通开来。
我顿时有些急躁的大声说到:“还让不让人生活了?这都多久了还没装修好?你们不知道周末不能施工吗?”
他们并没有被我的声音惊到,而是像依稀听到一样,轻轻地转过头,看了我一眼,蓬头垢面里挤出一丝微笑,然后慢慢地放下手中的工具说:“主人家不在,我们就干完这点活,我们会注意的。”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到对他们没有了任何的怨气,反而对这家的业主充满了愤怒,把他想象的不堪入目,想找他理论一番。
我从楼上下来就跟物业部门联系,由物业进行处理,物业部门还是一副老生常谈,实在是让人忍无可忍。我向物业部门要了业主的联系方式,加了他的微信,毕竟人是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的,我想把噪音的录音发给他听听,让他也知道住在楼下,天天面对这样的环境是什么感觉。
加上微信以后,我向他打招呼确认清楚是不是他家装修,大约需要装修到什么时候。他好像还有一副我装修关你什么事儿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以为然。
经过我把噪音过大,楼下的老人、小孩不堪其扰,装修时限漫长和装修人员不足的情况给他说明以后,他并没有说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只是有意无意的说,为自己装修的那家公司出了点问题,时间有些拖,后面应该没有什么大的施工了等无关痛痒的话语。
我突然转念一想,我的目的是减少噪音侵扰;他的目的是继续装修。如果双方各执一词,只会出现愈演愈烈的争端,并不会达成什么对双方有利的结果。既然这样,那我就顺着他的思路,站在他的角度把我的想法也达成了,岂不是更好。
我就建议他:“多找几个人来进行装修,争取尽快装修完,之前上楼去看就一两个师傅在那里拆地砖和墙壁,希望相互理解一下。”
他说:“不是多找师傅的问题,我也想搞快点,时间长了我也难得去管理。”
我又说:“噪音大的活路尽量集中一个时间来干,不要断断续续一会接一会。”
他说:“关键没得时间去管理,拖了点时间。”
我说:“那就麻烦你跟那些师傅也说一下尽快一点搞完,减少点噪音,不行我帮你上去管理。”
他说:“我这边尽量催一下师傅。”
从这以后,楼上的噪音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此起彼伏的响起,而更多的是集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又过了一段时间,噪音也逐步的消失了。
放眼到古代,也不乏这样的范例佳话,其背后也是由一念决定的,若没有正念修书,何有三尺之巷。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
任何关系的好坏其实也是由一念起势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善念种善因,善因结善果,反之亦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未发生的事,少白日做梦,更别胡思乱想。保持冷静的头脑,时刻理性与认知清醒。这样,无端的烦恼也不会升起,人生自然也就快乐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