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心灯》(二)读书笔记 5

《心灯》(二)读书笔记 5

作者: 已未晓 | 来源:发表于2021-03-02 04:32 被阅读0次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无常态,以万物为常态。

人依事显

完全忽略自己外在的形象、气质和谈吐,沉浸在内在的起心动念里,所以他的思维很敏捷,而行为举止相对会迟钝一些。只有境界很高的人才能达到内外兼顾,完全同步。一般人只有处于深沉思维状态时,才会忽略外在行为举止,显得迟钝。外在的形象本来就是内在的显现,外表无论显得精干还是迟钝,都是内在力量的彰显和投射。

修行人必须身口意同时兼修,所以要特别注意起心动念。有时候身教更重于言教,因为凡夫俗子往往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评判修行人。但也不能避重就轻,因为过分的注重外在会忽略内在的培养。

想造福社会,让所在的团体受益,的确需要时间和机会。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它只为有准备的人而存在。

社会发展规律是:经济搞活之后要求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需要法治做保障。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是道德的体现,法律又是道德的基本保障。法律不建立,道德是没有保障的。依法治国就是依靠道德治国的体现,而后才可能德行天下,四海归顺。

“喜怒无常”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圣人就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逢喜,他不会住在喜上;遇怒,他也不会住在怒上。任何事情对他而言都是无常,好吃的、好听的、好看的他不会住其上,不好听、不好看的他也不会住其上。因为念念迁移、念念无常,你就是想住在其上也不可能。如果你真的能住在一个念头上,哪怕是住在妄念上不转移,这也是一种定。但这不是我们佛门里讲的正定,而是邪定。正知正见的定是自利利他的。

学佛的人如果对某件事情特别执着,有特殊的嗜好,那就不符合修行人的要求。只有将此心练成无常心,我们才能根据需要而成长。

很多事情不是你需要才去学,更多情况是你的确不需要,但是众生需要、社会需要、团队需要,你就应该去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去学了、掌握了、运用了,你的存在才有价值,人家才会高看你、重用你、抬举你。

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做人立志要高远,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基础,而德的发挥要依靠仁爱。同时,生存于世间,还要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充实自己的生活。

唯有如此,你才是一个精神富有、生活丰富的人,才是一个受人尊敬、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你只有能力、才艺,不讲信用,缺乏仁爱,你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重用的;如果你讲信用,也有仁爱之心,但没有任何技艺、专长,你也无法“游于艺”——没有技艺、才能可以发挥,你也难以得到重用。

修功德,积福报就是通过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做利益他人的事。

说到困难,谁做事,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如果你懂得圆融善巧,愿意改变自己,方法总比困难多。尤其是你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甚至在诸多领域里脱颖而出,你必须有过人之处。无论是做事的能力,还是做人的品质,只要有过人之处,就会被大家发现。

有些事你不会做,正好借此机会学习、锻炼自己;你会做,也正好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让领导和大众了解你、认可你。

一个人之所以有价值,让大家敬重、佩服,觉得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那是因为你为这个团体、这个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别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别人能做的,你比别人做得更好,所以才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说话才有分量。

如果你有警觉,任何时候你都会做环境的主人,会去创造环境,拿业绩来说话。

有警觉的修行人,他会把任何东西视为工具,再好的东西,包括金钱,都只是工具而已,他绝不会留恋执着。

佛教称这个世界为婆娑世界,即堪忍,器世间。器世间就是以物质来衡量、交换、平衡。堪忍是这个世界我们还能忍受,我们是在忍耐和忍受中成长、超越的。这个婆娑世界是不可能让你随心所欲,做任何事情都有掣肘。

管不住自己的情绪,管不了自己的起心动念的人,就是无用之才。尽管你很有才华,业务很精湛,甚至有过硬的一技之长,但是你很情绪化,驾驭不了自己,到哪里待几个月心就会开始不安。不能随众,与同事、同僚、同参合不来,总给大家带来麻烦。对上不敬,对下不负责任,上下关系都处理不好,你就是再有才华、再有能力,也是个无用之才。哪个地方都不缺有能力但不忠、不义、不仁的人。

对于一个做事有计划的人来说,成功要想,不成功也要想。但是想完之后,你要积极努力全身心投入地去做,所谓先尽人事,后听天命。如果你真的把人的力量都尽到位了,天也会听你的。

相关文章

  • 《心灯》(二)读书笔记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无常态,以万物为常态。 人依事显 完全忽略自己外在的形象、气质和谈吐,沉浸在内在的起...

  • 《心灯》(三)读书笔记 5

    佛的责任心体现在引领、教化和普度众生上。可是,众生愚顽,难以教化,所以佛菩萨在更多情况下都体现得慈眉善目,以慈悲的...

  • 《心灯》(一)读书笔记 5

    我每天阅读《心灯》,都有“挖到宝藏”之感。 轻重缓急就是道 人把自己的心丢了就忙,凡是忙的人都没有心。一个人长期工...

  • 《心灯》(四)读书笔记 5 ②

    人是一个缩小的宇宙,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但是我们共同处在宇宙这个大能量场中,每个人的...

  • 《心灯》(四)读书笔记 5 ①

    佛家的心灵环保 佛教有个词语叫“四摄”,第一摄是“布施”。布施并不单指布施钱财,而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比如两个人...

  • 《心灯》(二)读书笔记 22—②

    问:什么是相应?如何确认谁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并与之相应呢? 师:我们在拜佛菩萨的时候,由于佛菩萨的名号不同。我们会感...

  • 《心灯》(二)读书笔记 7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禅七何时结束 无论修哪个法门,都必须用心修,所谓的法,不过是用来对治身心而已。 ...

  • 《心灯》(二)读书笔记 10

    要想进步,除非有强大的悲心和愿力,否则很难超越自己的恶习。只有自律性、警觉性极强的人才能做到不二过。 如何当领导 ...

  • 《心灯》(二)读书笔记 17

    打开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的承受力培养起来,让自己的心量和承受力像佛一样。 理想和欲望的区别 佛法讲的正信就是无所求的...

  • 《心灯》(二)读书笔记 18

    修行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长跑一样,需要的就是耐力,而不是所谓的聪明。它不像做生意、打仗需要速战速决,追求的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灯》(二)读书笔记 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tt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