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短篇小说《药》有感

作者: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 来源:发表于2023-03-22 14:26 被阅读0次

    (学员03025作业: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 | 文学创作浅谈·第三课)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用笔为枪,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肺结核的故事,将当时旧中国的整个社会的黑暗、民众的愚昧无知,浓缩到短篇小说《药》里,折射出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暗中,也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同时,指出了: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局限性。

    馒头,是食物。但是,那满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能变成了药了吗?

    现在看来,是十分恐怖而荒唐的,也不可理喻的。

    但是,在那个时候,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得到解放。中国,仍然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

    华老栓夫妇,愚昧、麻木而爱子,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而且,为了给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这是愚蠢落后的表现。

    夏瑜,是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去支持他。

    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

    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能唤醒为不幸,以同归而尽为悲哀。

    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革命者:不惧生死的英勇无畏;也表现出对革命者的: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以及统治者的凶狠残忍。

    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没有­­被扑灭、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她“踌躇”,“羞愧”,但又“硬着头皮”去给儿子上坟。

    她感到羞愧,因为她认为:儿子的光荣就义,英勇牺牲是有损祖颜的事。母亲对儿子为革命之死,不理解,不以为荣,反以为耻。这,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

    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这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是: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是:革命者为民“请命”、为民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正是为了他们;却还愚昧的认为:这牺牲,他们也可以享用。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触和胸怀,写出了当时愚昧的民众——受苦受难,而永无尽头,故“哀”其之不幸;受苦受难,而又无长进,故又“怒”其不争。

    这篇小说——发人深省:在当时的中国,革命者的鲜血,唤醒不了民众,更医治不了他们的无知和愚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鲁迅先生短篇小说《药》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tb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