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处理了听写,订正“同步”错误,对于学生来讲,时间是不够用的,对老师而言,是残酷的。每一个学科都开得很足,开得很好,然而,总想占有,抓一抓那些“蜗牛”,却又不忍心。在时间上,总有冲突,各种社团,各种选修,有点一言难尽的滋味。
今天对《曹冲称象》的教学处理,并不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或许,这一类的课文,除了必要的生字词语、读音、句段处理以外,难以找到在一节课里突破的地方,那些基础任务群,那些各种群……学生能明白的地方,需要老师引导教学的地方,这两个点,需要思考,找出来,针对语文要素,再进行渗透。那么,思维训练又出来了,可在已有的答案里,又如何能真正提高训练到学生的思维?这是不是有掩耳盗铃之嫌,又有自欺欺人之疑。难道仅仅是告诉孩子,面对任何事情,要多思考,多观察,学习他人机智、聪慧,似乎这也不行,似乎这是在“教语文”,似乎这不是在“教阅读”。
佑佑在一开始向同学们抛出了:对一个事物采取解决的办法,要看当时时代的背景,条件,和环境。这的确让人很意外,或许又在意料之中。他说:古代没有高科技,没有电子秤,唯一的办法就是这种土办法,如果是今天,就可以用电子秤和大数据称重……注意,这里既有对比,也有时空的转换和条件转换。其实,这时,孩子们已经读懂了,可是,我追问:假如就以曹冲那个时代而言,曹冲的办法固然是最好的,因为,曹操的表现是摇头和点头微笑,说明了什么,但其实还有比他更优化的,更省时省力的办法,请孩子们思考: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说出了很多办法:把石头换成大臣和士兵,计算人可能比石头更快捷方便,假如一头大象大概有三千斤,一个人有130斤,大概可以二十几个人,为了准确,可以少量加石头,同等水位……
由此,曹冲的办法固然比大臣们的好,以至于,回归文段,大声朗读,体会课后提问练习和字词意思……才……到底……直……果然……体会。
其实,在“大单元”任务群的背景下,还应该契机找到走进名著的的切入口,也算启蒙《三国演义》,因为,在导入时,也和孩子们分享了三国政权人物,各诸侯,盘踞三分天下微知识点,他们很感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