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30,当夕阳快速告别王朝大酒店西墙,自己趁着夜色又一次进入新华书店的时候,我仿佛知晓了另外一颗太阳正在心里逐渐升起,其光芒开始撒播脚下土地。它就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它不仅在明代当朝拔云破雾,开启一代圣明,而且由于行知合一和致良知的长期思考与深入实践,也属今日普遍认同的担当之学。行而知与知而行之间,行知合一与知行合一之间,在哲学意义上看,有明显差距。
与《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亲密“接触”,应该是2016年8月15日回老家工作之前,为时一个月。可以这么说,此书坚定了我在老家工作的信心,同时增添了在新兴产业园招商引资的勇气。因为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生存下来,且大彻大悟格物之旨,我在自己的出生之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应该也必须在知行合一的思想感召下去做点事,去立点功。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那种认识是幼稚的,也是片面的。第一,我还是把王阳明当作英雄人物来看待,这是长期接受正规教育的结果。第二,自己心中还没有知行合一与“良知”这几个概念或者标准。第三,与王阳明相比,面对的工作环境是不一样的。王阳明是一个人勇敢面对的,而我是集体中的个人,背后有经济(政策)支持、政治(行政)支持。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隔一年,我又悉数看了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有关王阳明心学讲座的视频。通过讲座的深入,通过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亲身实践与最终放弃,我发现心学甚至宗教也有它自身的认识路径。与物质世界上头的科学研究还真的有大不同。那么,这大不同究竟在哪儿呢?我却一时说不上来。当然,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自己即使能说出来,估计也不会十分全面。毕竟自己接受的正规教育是在唯物主义原则下进行的,是由科学思想全面引领的,对心学与宗教的认识,恐怕还做不到就事论事,客观评价。
而在自己说不上来和说不清楚的时间里,即在2017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金华作家胡新谷老师撰写了王阳明在兰溪的历史小说――三立圣贤王阳明。所谓“三立”,就是立德、立言和立功。小说文字在10万字左右。
时不我待。6月初,我又开始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先生撰写的新书《五百年来王阳明》细读,希望有新的学术观点出现,但因为是普及版的,结果还是比较失望。
郦波心目中的王阳明 郦波教授心中的王阳明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接触与文本对照,使我对王阳明心学有了大致了解。但也只是了解一点皮毛而已。初步觉得它不仅在哲学、宗教领域,意识形态,精神层面,而且在社会领域,物质世界里头还真能发挥一些作用。譬如曹聚仁之父曹梦岐在蒋畈的教育实践,据说就是知行合一的典型。
王阳明心学“三阶段”说:
――圣人之道,吾性足矣。属于世界观。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行知合一。 属于认识论。
――致良知。属于方法论。树立一个内心本有的良知或标准,进行普及与推广。 但即使这样,我心头的许多疑问并没有完全消除。
好在由侯样祥主编的书籍《我的人文观》邮寄到了。其中音乐理论家、作家田青撰写的一文基本上回答了我近两年来自己私下思考的问题。
江苏人民出版社他认为,科学、宗教、艺术,是三种平行存在的人类认识世界、掌握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三者不仅出自同一源头,而且就像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一样各司其职,并行不悖,没有高下之分、尊卑之别,既然不互相排斥,也不能互相替代。
他说,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艺术都曾且不断地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推动了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且对人类的整个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宗教感情的驱动下,人们不但可以从素食、独生这些在一般人看来很难做到的“苦行”及再也不能更简单的生活中得到悟性和乐趣,而且可以毫不犹豫的舍身忘死,直至做出令一般人不可思议的壮举。如玄奘的西游和鉴真的东渡。在佛教、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家在追求生命永恒的过程中,曾创造了永恒的艺术。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正是由于厌倦今生和向往来世,人们才会在艺术领域根本摈弃急功近利的行为,怀着极大热情和毅力创作出在今生不可能看到结果的伟大作品。艺术的作用表现在人的精神领域并与宗教的力量类似。
他说,与宗教和艺术不同,科学的作用主要是对物质世界的掌握。迄今为止,科学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影响和探索,还根本无法和其在物质世界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困惑与痛苦,对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及由于对物质的渴求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诸多严重社会问题,科学仍然束手无策。原有宗教在满足人类信仰与心灵的需求,支撑社会的道德结构及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化解等方面,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水河整理于2018.6.15下午,在兰溪市溪西新区
网友评论
朱熹与程颐,朱熹与金华学派?
张载:气是本体论,用气来解释真实的世界,否定佛教虚无的世界。
程朱是理在事先,理在事中,但没有解决好理事关系。
另外,张载是理从属于气,但理在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