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炮儿
一.小说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距
1.安生由流浪走向安稳。
小说中,贫穷落魄的安生找到了沉稳的老赵并打算移居加拿大过上好生活;
现实中,安生不过是小三,男人车祸死去,安生还是一无所有。
2.七月的结局是由安生说出来的
安生对家明说,七月终于离开了小城,生下孩子后奔向自由,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影片中安生最后走向了乌斯怀亚,世界的尽头,一种暗喻)
现实中,小城人言可畏,七月逃离,最终难产死去。
我们怎么变成这样二.同一种灵魂,不同的遭际,不同的流露
1.所谓的“作”,实际上是个人在捍卫自己人格的独特性,安心扮演着自己在某段人际关系中固定模式的角色。
七月于安生是一种安稳,安生于七月是一种自由。这两者看似对立不融,实际上互为对方的影子,相交相错,彼此构造。
七月是普通无产阶级小家庭代表,安稳小康。父母温和善良,希望女儿继续在小城里过安分的小日子,享受生活的平静。七月听话懂事,从小成绩优异,习惯性顺从与安静,对于外界给她的定义,父母对她的安排,丝毫不抵抗,最后甚至连婚姻都是平淡无奇的按部就班,二十六岁结婚,二十七岁生子。然而这正是安生会吸引她的原因,安生不羁放肆,自由自在,新奇俏皮,一切都与七月截然不同。这好像就在呼唤着七月内心的洪水猛兽,诱导着她走出平淡如水的生活。但是她始终没有勇气打破生活的现状,依旧服贴。
事实上她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她跟家明的感情,她知道家明被安生吸引着,也自知自己做不到那样放纵灵动,只能固守着’土’的本性,无视安生对家明的依恋和家明对安生的向往。
但她的决定又无疑是成熟的,她与安生的友情从十三岁至今,与家明的爱情从高中至今,每一段感情都持久深刻,放弃和打破的成本都太大。没有机会重来,每一段感情都独一无二弥足珍贵。
不过她最终还是勇敢了一回,她想要逃离小城的平淡,奔向自由。然而方式是让家明逃婚,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这样她才可以敷衍父母,给所有人一个理所因当的理由,顺利地逃脱现在的生活。一如既往的七月式风格,最天真最无辜最可怜。
安生是庆山作品中典型的女生形象,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幸福,表现出十足的随性与放肆来掩饰真实生活的糟糕,然而内心的空虚又让她对安稳平和的生活生出渴望。但那是她不敢奢求的美好,所以现实中她不得不用故作的淡泊一遍又一遍地抵抗本身幸福感的严重空缺。即便过早的成熟,机灵世故,擅长逢迎,但她内心也不过是个小女孩儿,家明这个温润阳光的大男孩儿形象多少有点吸引到她。她不愿意正视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珍惜与七月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则是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温柔。
她选择了流浪,不计后果地爱与生活,真心或假意夹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四处游走的摄影师,酒吧驻唱的吉他手,都是寂寞灵魂的相互依偎。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各人有各自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无奈。他们选择在路上,不作停留,用一次次的路过掩饰自己的一无所有。相互之间也不必揭穿假面,成年人都带着戒心,假装和睦就很好。
七月的遗女给了她安定下来的理由,责任让她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她通过小说缅怀故人,也只有在文字中在虚假的幻境中,七月才能活过来,当年的两个相互依偎的少女才得以都各自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生活从来没有结局这一说,除了死亡,什么都不能阻止生活的前进,总会有新的问题新的遭际等着你去解决。并且生活可比小说复杂的多,很多时候人的感情是没有那么纯粹的,人的决定也不是那么有据可循的,或多或少都掺杂着得过且过的味道,好像都指望着时间冲淡一切,等待结果自己找来。
2.每个女生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七月一个安生,只是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样
这两种性格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代表两种生活方式,安稳与自由,平淡与流浪,温和与激情。两者表面上相互对立,实际上并非互相排斥的,两者互补才能形成和谐统一又稳定的现状。陈可辛说,我们大多数都是七月,所以我们喜欢安生。是的,绝大多数的我们都过着安静平稳的生活,服从人生既有的设定,跟周围的人一样生活一样成长,大同小异。精神上又总是渴望着新鲜刺激,向往着不安分不稳定的体验,但是依然是这个绝大多数人,他们根本不敢打破现有的和谐,所以所有的憧憬也只不过是憧憬,所有的想法也只是想想罢了。如果有人真的冲破牢笼这样去做了,反倒会被当作不合群的怪物一般。你看吧,这就是人性,矛盾又懦弱。
但是安生性格在我们是一种阴面的体现,是我们藏匿于心中呐喊着的小兽。这只野生的兽尤其活跃在失望与挫败之中,也唯独在这样的时刻,它出现并怂恿着我们打破常规,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所以也不必去懊恼那些失控的时刻,那不过是你人格阴暗面的爆发,终究都是你。
我们看似生活的改变,事实上不过是无数人经历的复写,从一个圈到另一个圈,每个人都极力的保持着平衡,扮演好自己该有的角色。所谓存在的意义,也只有依托他人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说没有人是真正孤独的灵魂,每一个人都不过是世俗中的一粒。是我们的自怜与自勉麻醉自己总在过与众不同的人生。这条路,这一瞬间的思绪,早就有千千万万人经历了千千万万遍。因而,真正的打破常规是异常艰辛的,不仅要有勇气,更是天赐的幸运。
三.安生的感情分析
1.对家明。
这个男孩儿或许真的有些许吸引到安生,来自青春期异性的吸引,来自不同人格的好奇。但是如果真的以成人世界的情感观来分析,或许安生并没有真的喜欢过家明,起码影片中没有关于他们情感积累的线索。
所有一切暧昧不清的关系不过是青春期的模糊映射,成人后的少男少女习惯性沿袭了原定的人物关系。安生是在意家明对自己的好奇和探索的,这给予了安生存在感,能让安生感觉到自己人格的富足,她生活得很烂自己都很失望,却有人对她抱有兴趣,这让她感到欣慰感到满足。尽管她口头上一直声称让着七月,不肯跟七月争。但是实际上内心却暗暗的把自己与七月做比较,七月哪里都比她要好,她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可是小小的少女也需要一些外界的肯定和认同啊。家明的出现无疑带给了安生一些顺附的安慰。
当家明跟她说,安生我们还是不要再见了,她心中无疑是受到冲击的。这么多年假设的自我肯定被击碎了,家明在安稳和自由中选择了安稳,这是对安生人格认清后的否定和抛弃。安生的期待被决绝地扼杀了。
初见家明2.对七月.
这个部分我想写的东西太多了,这里蕴含着全片最浓厚的感情。
两个少女在豆蔻年华相识,互相游戏玩耍,陪伴对方走过青涩懵懂,走过割离蜕变,走过安稳沉淀。她们自然是不惮于坦诚相待的,世间这么多人,我却只想和你一起洗澡。但是安生对于与七月的这段友情是小心翼翼呵护着的,她没有选择的权利,她感激七月的接纳和温暖,同时也害怕着七月会离开,她可以对一切都抱有无所谓的游戏人间态度,却独独要对七月认真。七月是她与这凉薄世间的纽带,给了她希望与光明。最是凉薄之人,最是珍惜温暖,她的感情或许是这三人中最纯粹的,那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守护与执着。
在北京时,安生苦笑着对七月说,家明和七月,她肯定会选择七月的啊。可惜七月低估了安生对自己感情的纯粹性和强度,她认为自己是安生毫无选择的结果。其实安生并不是毫无选择,她那样随性的人,大可随心所欲,但是七月是她的软肋,她不忍心伤害她罢了。
由于原生家庭的破碎,安生对于两性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她很难去真正接纳一个陌生的男人进入她的生命。这对她而言意味着大幅度的改变和刺破,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探寻其中未知的微妙。她其实没有表面上假装的那样淡泊和勇敢,她更愿意把感情投入给相处已久的七月。这份友情,差不多耗尽了安生所有的心力。最初,不管是谁也好,只要是向她伸出手,她都感激涕淋,这对她无疑是救命稻草。相处后,付出真心后,安生表现出更多的是依赖,她离不开七月的温暖,她把安生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弥补自己阳面的空缺。两人早就不可剥离,谁剔除谁都不再完整。所以在七月走后,安生变成了另一个七月,包揽着所有的部分,才能维持一个完好的整体。
安生对情感的投入有一种孤注一掷的仪式感。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面对自私的摄影师,她独自驱车离开;面对背叛的吉他手,她果断摔了吉他后离开;面对家明和七月,她决定坐上火车离开。她用一次又一次的离开,来证明自己感情的纯净和不容侵犯,她用自己的方式,决绝又残酷,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她避开了所有的正面冲突,因为她不敢当面对质,她害怕争吵,也害怕失去,害怕面对脆弱的自己。所以即便她保留了玉佩,她还是离开了小城,远离了这个三角的关系。她要维持自己对七月感情的责任感。
四.七月的选择
1.山上视而不见,她害怕戳破这层关系。那时她是无助的,不知用何种态度面对这样的局面,所以她甘愿当瞎子。
2.火车站看到玉佩后不动声色,这时她已经成长了很多,即使内心震撼受伤表面上还是一言不发,她此刻可以确定了家明对安生的迷恋。她不去戳破是因为她知道一旦戳破,三人的关系会立刻崩塌,什么十三岁的友情,高中的爱情,她将一无所有,最终退出这个圈子的人会是她。
3.多年后重聚,她在上海的酒吧里骂安生,说她贱。这时她的模样尖酸刻薄招人恨,却恰恰又是她心软的时刻。她的责骂来自心疼,朋友在她看不到的地方经历了什么她都不敢想象,在那些她需要她的时候,她都不在,而她也选择一个人默默忍受。而造成安生出走的流浪的直接原因又是她,安生是为了躲避她和家明才离开。这里的愤怒有相当一部分包含着自责与愧疚。
4.去北京看到安生住在家明的家里,却仍然选择跟家明结婚。这时的她已经完全成熟了,她知道孰轻孰重,也懂得隐忍与承受。她代表着绝大多数人,尽管她的决定中或多或少包含着自私的成分,但正是这份自私,使她更像一个现实的人了,也更像我们。
片尾致敬岩井俊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