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史杂感想法哲思
古代父母偏心教训多:轻则兄弟反目,重则国破家亡

古代父母偏心教训多:轻则兄弟反目,重则国破家亡

作者: 老罗侃史 | 来源:发表于2019-06-24 09:30 被阅读2次

    古往今来,父母偏心不是新鲜事,做父母的,要么重男轻女,要么爱长子,要么疼幺儿,总之只要孩子一多,想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从人性的角度看,父母偶尔偏心倒也情有可原。比如有的孩子常生病,父母关心的就多一点;有的孩子更健康,父母关心的就少一点。又如,父母往往对有出息的孩子帮助少,反而帮那个更没出息的孩子多一些。

    某种程度上讲,这种适度的偏心,也是出于对孩子们的爱,做儿女的应该也能理解。

    然而,如果父母对孩子毫无原则、毫无底线的偏心,则很容易惹出是非,有的可能导致兄弟反目,有的甚至导致国破家亡,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很多,今天做父母的要引以为戒。

    春秋史上最著名的兄弟反目,非郑庄公寤生与他的弟弟共叔段莫属,“郑伯克段于鄢”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而他们之所以兄弟反目,与他们母亲武姜的偏心有很大关系。

    武姜是郑武公的妻子,也是寤生和共叔段的母亲。武姜在生寤生的时候难产,因此很不喜欢他。后来生共叔段时很容易就分娩下来,因此十分疼爱他。

    其实女人生小孩,第一胎比较难生下来是正常的事情。但武姜很迷信,认为生长子时的难产是不祥之兆,将对自己不利。郑武公在世时,武姜就经常怂恿老公换太子,但郑武公没有听武姜的,还是坚持立了寤生为太子。

    郑武公死后,太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按理说,既然大局已定,继位的也是自己的亲儿子,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武姜可不这么认为,她还是费尽心机的要让小儿子共叔段成为国君。

    于是,她先是要求郑庄公把郑国的大城市”京”封给共叔段,作为将来根据地。这个要求,虽然郑国的大臣们都反对,但在武姜的一再要求之下,郑庄公也很无奈,只好答应下来。

    但武姜还是不满足,后来又与共叔段合谋造反,并在共叔段造反时,成为其在国都的内应。

    可没想到的是,郑庄公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对共叔段的谋反早有准备,甚至设下了圈套,就等着共叔段来装,因此郑庄公很快就在“鄢”这个地方击败了共叔段的叛军,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地,最后客死他乡,这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的大概过程。

    可以说,郑庄公与他的弟弟共叔段之间的兄弟反目,很大程度上是其母武姜的偏心导致的。我想,对于这个结果,武姜后来一定十分后悔。

    如果说武姜的偏心只是导致兄弟反目(国家还在)的话,周幽王的偏心则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周王室的一句不振。

    周幽王是西周末期的一个著名昏君,本来他已立了宜臼为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西周时期一个实力很强的诸侯国的国君,相传是伯夷的后人。

    按理说,宜臼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外公作为后盾,他在周幽王死后成为周朝国君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后来周幽王得到了一个叫褒姒的美女,幽王十分宠爱这个女人,因此也就爱屋及乌,十分宠爱自己与褒姒的儿子伯服。

    过了不久,幽王就立褒姒为后,同时废除了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对此,大臣和诸侯们都表示反对,但周幽王就是不听。

    周幽王的此举彻底激怒了申侯,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联合了周王室西边的犬戎以及缯国,一起举兵造反。

    由于周幽王的昏庸,各诸侯国虽然知道申侯造反,但也没人出兵救幽王,申侯等很容易就攻入了西周国都镐京,把周幽王杀了。

    在经历此劫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实力大大下降,为了防范犬戎入侵,加上镐京已经满目疮痍,周平王在继位的第二年,就把国都迁到了洛邑,这也象征着西周的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周幽王偏心引起的,对这样的结果,不知他是否后悔。

    可见,父母适当的偏心不是不可以,但古人的教训告诉我们,父母过于偏心,甚至做出一些十分出格的事情的话,引起的祸端可能会大到连自己也想不到。

    偏心的父母们,你们可要小心掂量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父母偏心教训多:轻则兄弟反目,重则国破家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tn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