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故事简友广场
获国展最高奖的书法被指“荒诞”:真是这样吗?

获国展最高奖的书法被指“荒诞”:真是这样吗?

作者: 二小书法 | 来源:发表于2021-04-06 16:53 被阅读0次

    『原标题:被指“怪诞”的书法,如何获得国展最高奖的?网友:因为没有比它更丑的了!

    这是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获得优秀奖的一件作品。

    内容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品大小在六尺至八尺之间,(大约)宽1米,高2米。书体属于行书与草书的杂糅。书写者是一位长期包揽国展奖项的书法家,名叫王志立,河南安阳人。

    但是,这件作品在获奖之后,并没有得到网友的认可,反而引起了争议,一度被指“怪诞”。

    有网友说,之所以这件怪诞的书法能够获得国展大奖,是因为没有比它更丑的了。言下之意,丑书它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资料显示,王志立先后在全国第九、十一、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入展获奖(另外还在隶书展、行书展和册页展等展览中入展获奖)。

    尤其十一和十二两届战绩最佳:十一届获得国展最高奖——优秀奖,十二届两种书体的两件作品同时入展。而被指怪诞的这件作品,便是获得国展最高奖的那件。

    那么,这件作品到底怪不怪呢?第一眼望过去,给人的感觉着实很怪,它与我们熟知的“二王”、米芾等“尚韵”“尚意”的行草书不一样。

    笔画要么很长,要么很宽,而且又枯又瘦,毛毛燥燥,像是写的时候有其他着急的事要办而匆匆写完的。

    “诞”(《说文解字》):荒唐的;不合情理的。那这么写是否荒唐,又是否合乎情理呢?

    如果你对明清时期的书法了解不多,一定会说荒唐,不合情理,毕竟没见过这种写法。

    反之,你一定会有另外一种看法,因为早在明清时期已有这种写法(看下图)。

    不看落款,相信不少人会认为与获奖的作品出自同一人,因为相似的地方很多,比如结字,比如用笔等,然而它的作者却是晚明书法家倪元璐。

    不难看出,王志立参照了或者干脆说就是以倪元璐书风为基调创作的。

    王志立的作品正文四行大字(共计四十三个字),以墨色干枯程度判断,毛笔蘸了六次墨,第一次写到“声”,第二次写到“行”,第三次写到“怕”,第四次写到“峭”,第五次写到“冷”,第六次写完。

    每一次蘸墨,头几个字的墨色非常重,并且形成了大墨块,往下写直到笔毫上的墨干枯为止——前后的浓与淡、湿与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这种用墨的方法并非作者胡来,也是有出处的(看下图)。

    这两件作品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所写,王志立的作品的用墨与之如出一辙。

    湿墨起笔直到写干枯才肯蘸墨,大墨块对比干枯的线条,一明一暗,一深一浅,视觉冲击力非常强悍,瞬间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睛。

    写法和墨法均有出处,所以王立志的作品不能算荒唐的,不合乎情理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掺杂了太多的设计,哪里要重,哪里要轻,甚至包括字形如何夸张和如何落款都在创作前拟定了草稿,最终作品只是草稿的放大版。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之所以要放在落款里,不是因为正文写不下,而是原本设计好的。

    当然,设计作品已成为国展投稿的前提,甚至成为当下书法创作的弊病。可是,没办法,不设计就无法打动评委,打动不了评委,还想入展获奖?白日做梦。

    总之,这件获奖作品除去过度设计以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好。它是一件迎合展览的作品,而非取悦大众的作品,如此而已。大家觉得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获国展最高奖的书法被指“荒诞”:真是这样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xe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