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视频,记录的是个日本女人,在瑞士实施安乐死的全过程。
小岛:最好的告别视频的主人公叫小岛,生在日本一个富裕家庭,姐妹四个,小岛很优秀,是名韩国翻译官,不幸的是,小岛在48岁那年,患了多系统萎缩症,这是个慢性病,到最后,会生活不能自理,器官萎缩痛苦死去。
小岛在抗争三年后,病情加重,眼睛几近失明,大小便失禁,于是小岛决定去瑞士实施安乐死,最终家人同意了她的请求,她的家人陪同她来到瑞士。
视频最后的镜头很令人震撼,小岛安静的躺在床上,床边立着一个挂着“死亡之水”的架子,现场有工作人员,警察,还有小岛的家人,按照规定,小岛亲自打开了结束自己生命的开关,然后,小岛略带微笑的对家人说道:“谢谢。”
姐姐也回复到:“对不起,你一定会快乐的。”
从清醒到死亡,仅用了四分钟, 在家人的陪伴下,小岛安静的去了。
看到这里让人无限唏嘘,感叹生命逝去的同时,又仿佛看到活着的尊严之与生命的崇高。
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里说,除了单纯地延长生命之外,重病患者还有其他的优先考虑事项。调查发现,他们的主要关切包括避免痛苦、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意识清醒、不成为他人的负担,以及实现其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
所以,小岛选择安乐死,即是在自己意识清醒时,实现生命的完整性,又是捍卫自己,最后离去时的尊严。
这样的告别,对小岛而言,生命也许有了别样的意义,而不是到最后,成为一具活着没有意义的“躯壳”。
想起一个朋友,有年体检时,结论是疑似乳腺癌,朋友没有惶恐,去到北京,进步检查后,排除乳腺癌,就是普通的乳腺增生。
经历“生死考验”后,朋友的生活更加闲情逸致,我时常能看到她在朋友圈晒花花草草,晒美食,晒宠物。
有次,和朋友无意聊到那次“误诊”,朋友说,看到初步结果后,她最先想到的是,如何结束最后的生命,她不想浑身插满管子毫无尊严的死去,于是她去网上,搜索能自行快速结束生命的药物,想着一旦到最后,趁着清醒,就给自己怼上针。
聊到最后,朋友感慨到:“幸亏误诊,让自己重新又活了一次。”
可是,在面对“死亡”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世界做“最好的告别”。
同事的婆婆,失智七八年,起初得病时,意识尚清醒,可举止怪异,还有自残倾向,家人不得不把家中利器全部藏起来,还把所有的窗户都按上防盗窗,即使这样,病人还时不时把窗户纱网扯破,有时把被褥撕烂,因为家人都得上班,只得请了保姆24小时看护。
从生活质量角度看,同事的婆婆,在完全失智的状态下,俨然失去生活的质量,而病人活着的意义,也许只是对家人情感上的慰籍,对病人自身而言,未必不是痛苦,如何做“最好的告别”,已经不是病人极其家人能做的决定了。
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遇见你之前》,男主威尔写给女主信中有句话:知道自己还拥有机会,其实是一种奢侈。
威尔在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后,与照顾他的女孩露露想爱,但爱情并未让威尔放弃安乐死的决定,六个月后,露露陪威尔到了瑞士,在露露的陪伴下,威尔与露露,与世界做了“最好的告别”。
威尔选择“安乐死”,让自己拥有与自己爱的人,与世界有了“最好告别”的机会,也让露露此后拥有全新生活的机会,而不必被他束缚在轮椅方寸之间,在爱情与尊严面前,威尔选择了尊严。
遇见你之前写到这里,我在想,在知道生命要终结的那一刻,自己是否有与世界做“最好告别”的勇气与机会呢!
感谢阅读!
打卡一周(8)篇1356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