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强制输出,读书更通透。
本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在对非暴力沟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卢森堡帮助人们解决了许多矛盾和冲突,其中甚至包括国际层面的争端。
与肢体暴力相比,语言暴力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充满暴力的语言随处可见,有时候你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就莫名其妙地陷入暴力沟通当中了。
例如,亲密关系中最常见的沟通不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沟通中充满语言暴力,导致双方难以交流。
什么让语言沟通充满暴力?
人们表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愿望,但在过程中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造成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概括一下,导致人们语言中存在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四类:
道德评判
即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就给他加上某个标签。比如,自身粗枝大叶,别人的严谨就是强迫症;自身比较独立,别人频繁的嘘寒问暖就是粘人。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进行比较
通过互相比较,得出所谓的好坏,这会限制我们看待人或者事物的角度。比如,说自己孩子笨,觉得别人家孩子样样优秀。
回避责任
人们对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是负有责任的,但是我们的很多表达都是回避责任。例如语言中出现“不得不、是某某要求的”等。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期待做事情,最典型的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管制,比如要求孩子将来一定要考清华大学等。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既然很多人的语言中存在暴力,那如何进行本书倡导的“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开心、生气、受伤、害怕等。然后思考并表述是哪些需要引发了上述的感受,是习惯、价值取向还是愿望?最后再提出自己具体的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望看到对方采取的具体行动。
例如,晚上下班回到家,看见桌子上没收拾的碗筷。
出于本能的你可能会对丈夫大吼:你怎么这么懒?现成的饭吃了都不知道收拾一下,我工作一天都累死了。
而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你会对丈夫说:看到早上用过的碗筷还没有收拾(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希望看到一个整洁的环境(需要),你是否愿意把这些碗筷去洗一下呢(请求)?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语言表达或使用文字的技巧,它所包含的意识和意图也可以通过沉默、专注以及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
区分观察和评论
精确的表达观察结果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时常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甚至是用评论代替观察,进而失去了客观的视角,为“异化沟通”埋下伏笔。
观察的评论的表达区别有时候,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句子中出现总是、从不、经常等词语),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作出友善的回应。
另外,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动态的语言,不主张决定对话的结论,而是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区分想法和感受
“我觉得我的写作水平不行”,这是自我评价,属于想法。“写作一年多了,因为没有感觉到明显的进步,我有点失落”,这才是感受。清楚地表达自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这样向外界传达时才更准确。
常用表达感受的词语我们的感受根源在于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自己的感受。
例如,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通常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四个选择完全取决于自己,而后两个才是非暴力沟通所提倡的。
学会表达需要
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和表达,而是倾向于使用笼统的甚至充满批评、抱怨或者指责的表达方式。其实,我们直接说出需求,更有可能得到别人积极的回应。
提出请求
清楚地表达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混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就想那句“女人的心思男人你别猜,猜来猜去也猜不出来”。
全身心倾听
在交流的过程中,除了有意识的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我们还要做到全身心的倾听他人,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了解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倾听过程中的以下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纠正。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比如说“我这么理解对吗?”,在交流的过程中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提供条件。
爱自己
作者最后还强调,其实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其实是培养个体对自己的爱。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的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告诉对方。
如果每个人都能觉察和表达自己的真是需要并提出具体的请求,相信很多不愉快甚至冲突都会烟消云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