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面有这样一节: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张问孔子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如何辨别疑惑。孔子回答说:“做好忠和信,做到活学活用,这样就能提高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喜欢起来就希望他长命不死; 厌恶起来又想要他立即去死,这就是疑惑。”
从这一节中能看出来孔子对“崇德”解释得还是比较清楚明白的。但是对于“辨惑”,孔子给的回答让人费解。他只是举了个例子,说有一种疑惑是以感情用事,待人接物的时候总是以个人感情为衡量标准,这样就不免偏激。
这句话真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生活中不乏这样喜怒无常,情绪多变的人。他可能前一秒是喜悦的,可是下一秒就换了脸色。比如恋爱中的男女是最容易感情用事的。热恋时,看对方的眼光都是自带滤镜的。对方的所有特点,在自己眼中看起来都是“完美”的一种注解。即使他有些怪癖,有些常人无法欣赏的地方,你都会觉得是有趣的,可爱的。可是一旦爱消失了,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就像去掉了美颜滤镜的网红,爱情的保鲜期一过,现实瞬间变得难看起来。再去看对方时,哪哪儿都不好,怎么看都怎么不顺眼。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结了婚的男女抱怨对方变了,再也不是恋爱时的模样了。但是真的是对方变了吗?还是自己变了呢?
不只是爱情,在日常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以个人好恶为行为准则的人。我有一位朋友在进入职场之后不断抱怨,她说领导总是不断提拔那个一无是处只会拍马屁的人,工作能力强的人却常常被打压。“难道领导的眼睛都瞎了吗?”她这样问我。其实,领导的眼睛不一定是瞎子。只是当感情占了上风的时候,人的言行就很难再做到客观理智。
情绪是理智的劲敌。它最懂如何让一个人失控。我很害怕看到别人争吵或者打架。在冲突中的人们是可怕的,他们的理智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剩下的就像野兽一样的发泄愤怒。
控制情绪是很难的,做到完全客观理智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容易中情绪的圈套。在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正确的方向,却不由自主地任由情绪做主。所以才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困惑和痛苦。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就很容易理解孔子的这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了。想要去除疑惑和痛苦,有时候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我们快乐与否,淡然与否,绝大多数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当我们偏激固执,执迷不悟的时候,适时地放手不失为一种智慧。
我们最大的敌人永远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