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的名字叫知化,其实凯文凯利想表达的应该是智化,物体的智能化。
凯文凯利认为,在些许年后,万事万物都可以将人工智能灌注其中,智能化的物体不在限于今天的手机,眼镜、鞋子、衣物乃至墙壁、房屋都可以内置人工智能。眼镜可以根据人的眼动情况,呈现出不同的信息,衣物能够根据人的身体状况调节适配度和温度,房间会根据人的喜好改变装饰风格。原本毫无生气的物体在拥有智能之后会显得灵动异常,可以带来无法想象的便利。
这种发展趋势在今天就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有很多领域已经在采用初级的人工智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像IBM开发的虚拟医生可以为人们诊治疑难杂症,制定治疗方案。人工智能律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公司处理上千份法务文件,而不出任何错误。这些初级人工智能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它们肯定可以应用在更广阔的领域之中,就像凯文凯利说的人工智能最终会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是,这种大范围的人工智能渗透除了给我们带来便利之外,也会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后果,比如说大量的人员失业。这种情况在工业时代的初期就出现过,那个时代的机器是肢体的延伸,机器的出现带走了一大批用肉身工作的岗位,大量的铁匠、木工等手工工人被机器淘汰,愤怒的工人们冲上街头游行,打砸机器,想要回自己的工作。
人工智能的出现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况。人工智能和普通机器不一样,它是人类智力的延伸,可以帮助人类完成许多知识性、技术性的工作,也会取代很多更高级工作。就像前面说的,有了能更精确诊断疾病的虚拟医生,还要真正的医生做什么呢?有了能24小时不眠不休整理法务文件的虚拟律师,有必要聘请真正的律师吗?以后失业的不仅仅是做手工活的工人,那些现在看起来很高级的工作也会被时代淘汰。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带来一批新的失业潮。
有人诅咒机器,认为是机器夺走了他们的工作,他们也担心机器的崛起会导致社会动荡,造成混乱。
这种观点是谬论。只要是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器的崛起在夺走一批工作机会的同时,也会创生出更多的工作机会。以纺织业为例,1760年,理查德发明了棉纺机,在当时的英格兰共有7900人从事棉纺织品的生产,机器推广之后,大量工人失业,工人们对机器进行抵制,当局不得不动用武力平息浪潮。然而,在1787年,也就是棉纺机发明的27年后,英格兰从事棉纺织业的工人从7900人增加到了32万人,增加了44倍。生产力的提高虽然会导致工作机会短暂性地减少,但最终会增加更多的工作机会。
而且,如果技术进步真的会导致失业,那么按这个逻辑反推的话,当原始人尝试使用工具来摆脱苦力劳动的时候就已经导致了自己的失业了,所以技术的进步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而不是毁灭我们。
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未来的工作机会必然会增加,那么就有个问题,工作机会在哪里?普通机器出现后不再需要肉体性的职业,人工智能出现后也不再需要知识性的职业,那么在未来,我们人类又该从事怎么样的工作呢?
凯文凯利在书中也给了我们答案。他谈起了深蓝的故事,人工智能深蓝在1997年击败世界顶级棋手卡斯帕罗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人们一开始因为无法赢得机器而对这种比赛失去了兴趣,但这之后的发展却很奇妙,国际象棋这种比赛并没有因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没落,相反却衍生出了新的形势——人加机器的组合。棋手们在下棋时可以通过机器来增强自己,让自己能发挥出更高的水平,在象棋软件的帮助下,下国际象棋的人数、锦标赛的数量以及选手水平都达到了历史之最。人与技术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共生的关系。而这种共生源于我们与人工智能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人工智能在思维方式上与我们有本质上的不同,一些我们认为很复杂的事情,比如说短时间内的大量数学运算,它们做起来却很简单。而一些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事,比如说辨认人脸,它们却很难做到。由于我们人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智能生物,我们早已习惯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一切,所以当这种风格迥异的思维方式慢慢出现的时候,我们很难理解我们与它们的差异。
这种差异非常巨大,很难理解,不过也不是不能理解,想象一下我们与异性相处的经历吧。当你面对你的男/女朋友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我说的这么明白了,为什么他/她还是没办法理解呢?”。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也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男人偏向理性,女人偏向感性,男人习惯把思维延伸到未来,女人习惯把思维转回到过去,男人倾向图形思维,女人倾向语言思维。由于男女思维上的种种不同,在同一件事情上的看法都会有很大的分歧,在沟通上也有很大的困难,像很多没接触过女生的小男生,在第一次和女性交流的时候很少有不会惹对方生气的,女生往往会觉得这个男生怎么这么傻,一点都不理解女人心。
而我们与人工智能的相处也是一样的情况,我们很难理解机器,机器也很难理解我们。所以我们在与人工智能相处时也注定会出现摩擦与不适,但我们依然需要人工智能,像男女思维一样,两种思维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不同场合的需要。男性思维适合维持生存需要,女性思维适合维持家庭延续。同样的,人工智能适合单调乏味的重复性智力劳作,而人类适合脑洞大开的创造性智力活动。
我们在未来的工作机会就是去做那些能发挥我们人类优势的工作,比如创造,比如感受。人工智能在以后或许可以写出精确的数据分析报告,但却创造不出能煽动人们情绪的演讲。人工智能在以后或许可以构建出安全可靠的房屋,但却创造不出温馨可人的装饰风格。人工智能在以后或许可以像人类一样与人交流,但却创造不出愉快的聊天氛围。
这应该就是我们在未来的机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