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子蔷薇
—01—
周末带孩子在淘气堡玩,临午时分,家长们陆续带宝宝回家。
一个男孩,约莫四五岁,站在一堆海洋球里,哭得跟泪人似的。
他的母亲,站在场地外,正破口大骂:有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吗?吃饭的点到了你不懂吗?你怎么这么蠢?…….
妈妈骂得难听,男孩哭得难受,但就是不动身,倔强着不回家。
他妈妈火了:你出不出来?要我进去扇你是不是?我进去非扇死你不可!
孩子怒气冲冲的看着母亲,眼中的仇恨,似要喷射而出。
妈妈失去了最后的耐性,冲进淘气堡,生拖硬拽把孩子提了起来。男孩一边愤怒地反抗,咒骂,一边用海洋球使劲地砸妈妈……
女儿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好奇地问我:妈妈,他们在打架吗?小哥哥的妈妈是不是不爱他?
我竟无以回答,只能含糊着:他妈妈肯定爱他,不过他们两个没有商量好怎么爱。女儿似懂非懂地点头,紧张地拽着我的手。
世间父母,哪有不爱孩子的,只是很多父母的爱,都建立在孩子听话、懂事的条件下,是有条件的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岁月犹如轮回,若干年后,你的性格,习惯和行为特征,都会在孩子身上重现。
—02— 妈妈性格温和,孩子自我完整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
在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到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和喜悦,婴儿就会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当你指责孩子,用粗暴的方式伤害孩子的自尊,或者用冷漠的姿态忽略孩子的祈求,那么,妈妈的这面镜子就关闭了,孩子会在这个时刻失去自我感,这种成长环境形成的自我感是破碎不完整的。
游乐场的那个妈妈,以骂和打迅速地控制住孩子,可孩子太小,只能内心愤怒,只能苦苦挣扎,他发泄这一切的方式,就是同样回击以咒骂和用球扔妈妈。
妈妈们总是觉得,孩子要管得严一点,不能宠坏了,但事实上,那些孩子之所以变坏,并不是因为被溺爱,真实的理由常常是,母亲没有真正地看见他,对他进行喜悦的接纳。
所以,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高自尊,妈妈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温和地接纳,不指责,不挑剔,不总是用批评的眼光,进行打击教育。
—03— 妈妈“懒”,孩子自我担当
还有另一种控制,“以爱的名义”实施。
当孩子爬行时,够不着东西,他得学习挪动身体来达到目标,这个过程,让他惊喜。可常常,妈妈一看孩子想要,就会说:你别动,妈妈来,妈妈拿给你。
孩子拿到了东西,但他很愤怒,因为你剥夺了他去尝试的乐趣;N次以后,孩子会习惯,因为他发现,当他想要达到某个目的时,他可以指使自己的妈妈,甚至如果妈妈没有满足他,还可以对妈妈动手。
很多妈妈常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霸道?怎么是个熊孩子?
但其实,孩子所有的错误,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你界限不清,越俎代庖,没分清什么事情是他自己可以完成的,什么事情是他目前暂时做不到而需要请求别人帮忙的,但最终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自己去做。
界限不清的爱,为孩子“所有问题”操心,孩子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做不了。
意思就是:我什么事情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想起很久前刷遍朋友圈的一个帖子:既然你事事替我安排,那你能养我一辈子吗?
这句话,也许你觉得忤逆,但其实边界感十分明晰。
想要培养一个自我负责的孩子,请努力做一个“懒妈妈”,尽量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孩子,少干预,少插手,为他的每一分进步鼓掌就好。
—04— 妈妈坚毅努力,孩子自我成长
刷朋友圈,无意中看到朋友的一条状态:
“一个不到六岁的小孩含泪控诉:‘你自由自在地看电视,我什么都没看。你们开心地看电视,我就无聊地弹琴。都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竟无言以对了,这简直比窦娥还冤啊!
极少有妈妈,在孩子面前可以做到温和、理性和自控,可以以一个平等的姿态来面对孩子。
我们要求孩子进取、努力,变得这般好那般美,可是,自己却已经放弃了进步和发展。
很多妈妈感慨: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只希望女儿以后可以怎样怎样,希望儿子可以如何如何。
她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是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为这种人,而是期望孩子去实现。这种期望,很多情况下,就是投射。
如果你想要孩子变得勤奋上进,请你先变得坚毅努力,积极探寻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同时鼓励孩子去探索他的世界,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和孩子共同进步。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以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归结为一点,好的妈妈,要学会共情,学会以孩子的眼光,从孩子的角度,看见他,接纳他,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鼓励他。
妈妈们,想要一个出色的孩子,先从完善自我开始。
——THE END——
作者信息:竹子蔷薇,高校教书匠,专栏作者,分享书籍和电影,探寻人性和心理,写苟且,也写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