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苏菲的世界》

作者: 清溪书苑 | 来源:发表于2018-02-10 21:02 被阅读251次

    立春过后,天气是一天比一天暖。虽然门前的残雪尚未融化,但是冬的脚步已是渐行渐远了。午后坐在窗前的阳光里,随意地看看书,感觉甚是惬意。最近几天忙完家务事,空闲时光都给了《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是读书会第一季度推荐阅读的书目,在第一讲的课程资料里,卢南老师介绍说,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将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和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看了介绍之后,感觉这应该是一本有趣的书,就匆匆买了回来。由于当时并没有及时跟大家一起读,第一次读书会线上研讨时感觉特别尴尬,没有阅读哪里有什么发言权?伙伴们侃侃而谈,让我对这本书又多了一些好奇,计划着放假第一时间就好好读这本书。

    捧起《苏菲的世界》,感觉与好友相遇般亲切。封面、封底的相关内容,让我感觉有些震撼,没有想到这本书这么有影响力!《苏菲的世界》已翻译成64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4500万册,被誉为“二十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它奠定了贾德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再读读目录,感觉内容更是包罗万象,这本小说形式的西方哲学史涉及到古代北欧神话起源、自然派古希腊哲学,到以人为中心的雅典哲学等等;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都有介绍。

    一直以来感觉自己读书总是有偏好。对于偏重理性的书籍总是有点畏难情绪。可是这一次居然不同于以往。开始阅读,便瞬间被吸引,第一天居然就轻松地读到了十一章。想来是因为乔斯坦·贾德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讲故事手法,让这本书变得有趣起来吧。

    书读得是畅快尽兴,没几天就接近了尾声。可是掩卷深思,感觉自己依旧是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记住的并不多。但是也不免宽慰自己一番,书中那些繁杂的哲学流派以及各种哲学观点,哪里是粗略一读就能完全弄懂的?好在书是自己的,日后还可以重温。

    开卷有益,就算是这样不求甚解的快速读完,也是有所收获的。毕竟在阅读方面开始不拘泥于固定类型的书籍,并且因为这本哲学启蒙书的指引,开始主动思考,且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要有好奇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是天生的,因为人天生有好奇心。我们生活在神秘当中,我们会对这些神秘的现象提出问题。好奇心不是我们要学的东西,是我们要担心失去的东西。”

    记得年幼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就像我们看人家变魔术一样。由于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于是便问道:“魔术师如何能将两三条白色的丝巾变成一只活生生的兔子呢?”面对未知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有着探索的欲望。他们不断地追问很多未知的问题,关于草木、关于星空……有的时候大人们会被问的不耐烦,但是小孩子依旧会不停地追问。

    可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就像苏菲的妈妈一样,逐渐丧失了对世界万物保持好奇心的热情,也变得不是那么爱思考了。就如书中所言,“大人们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置身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之中,大多数的人就像兔子身上的微生虫,爬进兔子的皮毛深处,在那里怡然自得地待上一辈子,从此不愿意冒险再次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大家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并不去想着做出多少的改变。

    就拿我自己来说,一直以来习惯于在学校和家两点一线中奔波,有时甚至不留意季节的变化。所想的也不过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稳地生活而已。至于读书,涉猎面也窄,往往是用到以后才去读。至于哲学类的书籍,往往是束之高阁,感觉那些深奥的思想自己无须了解太多。在这样的想法支配下,越来越对这个世界缺少好奇心。

    贾德说:“十四五岁可以说是人的一个十字路口,是我们从孩子变成大人的转折期。我们在孩提时代都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我希望当孩子变成大人后,不要被日常生活磨损了好奇心,要保持住孩子的状态。”

    作为一名教师,保持自己好奇心无疑是很重要的。当自己缺少了好奇心,日益变得迟钝,缺少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何能够解决孩子们的各种追问?又如何能够把孩子们引向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如果能够有罗伯特那般魔力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把学生们带进书的世界,那将是多么有意义呀!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在本书所列举的众多哲学家里面,我对苏格拉底的印象最深。苏格拉底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无疑是充满智慧的。但是他跟别人谈话时,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起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即“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他以此来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承认自己无知,其实需要特别大的勇气。很多时候人们是断然不肯承认自己无知的,哪怕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承认。安徒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里面的皇帝、大臣、老百姓明明知道那件新装不存在,可是却没有人最说出真相,直到后来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喊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这个小孩子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勇敢。

    记得2005年6月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著名演讲中,提到了“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句经典名言。以此鼓励并告诫人们,求知求学永远止境,人们应该一直如同在饥饿时对食物的渴望那般,去追寻并获取它,并保持一种“大智若愚”的心态。

    作为教师,承认自己无知也是一件好事。唯有如此才能够不断地成功地更新自己,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昨天。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好的是成为一条流动的小溪才好。现在的中学生借助网络等资源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难免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教育学生也会感觉力不从心。

    “人,应该不只是一台机器。”哲学不是灌输,苏格拉底引导对方运用本身的常识,内心的智慧,来领悟哲学的真理。同样,教学也不能灌输,作为老师,也应该善于与学生谈话,引导学生运用本身的常识来学习新知。有时候假装自己对某些知识不懂,反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大胆展示自己,这也不失为一种教学的艺术。

    @我思故我在

    对于别人的言论,并不需要全盘接受,哪怕是权威人士的观点,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记得读过亚里士多德和他老师柏拉图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 。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 “这就是老师的‘人’!”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在认真听取老师的观点的同时,也不要泯灭自己的批判意识,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

    学会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意识,才能够避免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吕氏春秋》里面记载了《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迷信权威,对于各种信息不加辨别就全盘接受,导致上当受骗者有之。学会独立思考,自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鉴别信息的能力。人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不至于迷惑,才能够有所得。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就是在虚空中漂浮,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作为教师,除了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汲取经验来成长自己以外,也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不盲从于书本和权威。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为学生做得实在太多:知识点圈好了,易错点及各题型的答题技巧总结好了,学生无须多操心,只是背背记记,反复操练,就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可是很多学生在脱离了老师这根“拐杖”的扶持后,独自面对全新的领域和学习任务时,就会变得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做是好。这源于平时大家总在忙于“学什么”,却忽略了思考“怎么学”。

    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反思中成长进步,这无疑是给了学生一笔巨大的财富。功利化的教育会让学生的视野变得狭隘,不利于一个人真正成长。好的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他们洞彻一切的眼睛,启发他们明白真理比老师有绝对的权威。

    ……

    《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入门书,如果能在十四五岁的年纪读到它,或许会像少女苏菲那样疯狂地走进哲学的世界,那也许会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吧!由于自己狭隘的阅读观作怪,如今才稍稍领略到它的魅力。虽是浮光掠影的浅阅读,但是却也引发了自己对于哲学的兴趣。遇见《苏菲的世界》,虽然有些晚,但是感觉真的很好!

                水之湄mm写于2018年2月10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苏菲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eh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