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系列|后来的我们

作者: 文若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8-26 10:24 被阅读89次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呢

其实我的日子  也还可以呢

除了回忆肆虐 的某些时刻

庆幸还有眼泪冲淡苦涩


1、关于友情

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最近突然打电话来借钱。

“这几天房东催交房租,工资得到下个月中旬发,您先借我点应应急。”朋友电话里说。

我迟疑了一下,弱弱地问一句:“借多少?”

“3000块吧,发工资就还你。”

“我买房了,每月需要还房贷,手上也没有多少钱,这次我可能帮不了你,你问其他朋友借借。”我拒绝了他。

朋友略显失望地挂了电话。

我不知道称为朋友是否合适,我们是在一次旅行途中结识的,一位台湾老大哥,感觉比较投缘,之后保持一段很长时间的联系。

我曾经借给过他两次钱。

第一次是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同样是以没有钱交房租为由,向我借钱,承诺下个月发工资时还,最后我借了他1500块,结果到约定的期限,他并未按时还钱。

很多知情的朋友说我上当受骗,只是曾经一起旅行过,我就敢把钱借给他,是不是傻?

我傻笑着说:“我相信他!如果真是上当受骗了,我认了,1500元让我认清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当然,并没像他们说的那样,1500元打了水漂,只不过还钱的过程有些曲折:分期还款,还了将近一年。

最后,还多给我200元作为利息,我没收。

第二次借钱,理由是因为工资还没发,快没钱吃饭了,又问我借了800元。

同样,未如约还我。

在我多次催促还钱时,我们发生了争吵,甚至曾经删去了他的微信,当然,最后他还是把钱还给了我,这让我很感动,感动于自己似乎并没有认错人。

这次我选择不把钱借给他,一是由于要还房贷,自身尚且难保,又怎能施出援手?

而且我一直困惑作为年过四十的中年人,工作那么多年,至少得有积蓄,怎么至于向我一个初入职场的青年屡次借这么点钱,之前我不愿意去深究原因,因为我一直认为别人向我借钱,是因为关系到那份上,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借钱一定有他的理由,我要做的就是相信他,去尽力帮助他。

二是由于之前分期贷款买房付首付时,打算问朋友借些钱,原以为自己不轻易借钱,张口借钱时应该不会跌面,这些年来积攒的人品可以一下爆发。原以为那些曾向我借过钱的或会借给我钱的朋友。结果,没有借。甚至我曾经在支付宝贷款借给他钱的朋友,也没有借。反而一个经常帮助我的朋友毫不犹豫借给我2万块钱。

这件事,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于“钱和友情”的看法:曾经对那些千万不要和朋友有任何经济往来的狗屁理论嗤之以鼻,之后想想也并无道理。借钱需谨慎,一不小心可能会断送一段友情。

经过之前的“借钱风波”,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经常帮助你的人,会一直帮助你;

经常向你寻求帮助的人,在你需要帮助时,未必会向你伸出援手。

那些我们渐行渐远的朋友,那些我们不再并肩前行的朋友,那些我们相互亏欠的朋友。愿后来的我们彼此安好,永不相见,再不相欠。


2、关于爱情

已经很久没谈过恋爱了,似乎已经忘记了恋爱是什么滋味,心动又是什么样的?

那些我曾经爱过的和爱过我的,都还好吗?

能回忆起来的感情,似乎都是失败的。

那段感情中,我是单恋的,我让自己扮演着一个绝世痴情种,一个为爱痴狂的人,想象着对方是林徽因,自己是徐志摩、金岳霖,似乎大有要为伊人,孤守一生的架势。让自己沉溺在痛苦生发的灵感中,痛苦欲绝写成情诗,肝肠寸断酿成文章,以为这样就能拥有惊天动地的爱情,写出动人心魄的惊世之作,现在想想实在可笑,或许这本就是荒诞的青春里最天真可欺的。

苦恋自然未结出好果,既没有成为徐志摩,也没有写出人人争唱的“饮水词”,甚至于连单恋的结局都是悲剧的,不再联系,老死不相往来。只是偶尔碰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回忆翻涌袭来,想起那年那个人那段感情。

那段感情中,我占据了主动。我成为了屠宰一个女生对爱情美好向往的刽子手。原以为,找一个爱自己的比自己爱的另一半,日子会更好过些,相对的目光中,除了生理的勃起反应似乎心中并未有一丝名为“爱情”的涟漪泛起,言谈的交流中,似乎也无力在耳边倾诉浪漫,甜言蜜语,不是干柴,亦不是烈火,只是荷尔蒙的冲动。激情过后,一片狼藉。

这个时代,很公平,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痴心人的最大报应便是沦为负心汉。

是否茫茫人海中,还能遇见爱情?是否望眼欲穿处,还会怦然心动?是否余生,还有幸拥有两情相悦的人生?

我无从知道。我会遇见谁,又会有怎样的对白,我等的人她又在多远的未来,和我一样拿着十分契合的号码牌,和我在千千万万人中相遇,只为那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大概此生再也遇不到这样合适的人了。

曾经向往“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闺中情趣,曾经脑海中无数次意淫着幸福的爱情生活,曾经渴望用尽全部力气,花光所有运气,只为遇见一个人,爱上一个人,就这样,一辈子。

不知道还有多久到来?还是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或是最终抵抗不了命运的捉弄、年龄的腐蚀,和一个人度过余生,关乎婚姻,却无关爱情。

亲爱的

回忆我们共同走过的曲折

是那些带我们 来到这一刻

让珍贵的人生有失有得

有再多的不舍 也要狠心割舍

后来的我们,不管会怎样,愿有人用心呵护你的一生。


3、关于亲情

父亲恨恨地说:“不要再给我电话,以后遇到什么事情自己处理,不要告诉家里,什么时候带个女朋友回来,什么时候再回来家!”

“嗯!”朋友小文挂了电话后,眼眶里分明有泪水在打转。

朋友小文,26岁,毕业三年了,身上唯一积蓄3万元钱,单身狗一条,和我一样。

用他父亲的话来形容:一事无成,毫无出息。

曾经,他和我们一样,也曾是父亲捧在手心里的骄傲,和父亲无话不谈,因为父亲一直以来都是他最大的骄傲。

渐渐地,和父亲之间的话变少了,想法产生了分歧,生出了隔阂。

而现在,他让父亲失望透顶。

曾经,说过要靠自己打拼一番天下,成家立业的他,却成为父亲眼里的“啃老族”,“逼迫”父亲为他买房。

曾经,说过不让父亲操心,不做家庭的负累,却形单影只,孑然一身,成为了父亲心中的担忧和牵挂。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

长大后,自己又何尝不是处处“违逆”家人的意愿,父母希望自己能陪伴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而自己却没能成为那个敢于担当的“孙少安”,却似乎以为那是一个“牢笼”,禁锢着一切自由和梦想,所以成为了那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孙少平”。

“父母在,不远游”,本该在他们身边尽孝的时候,我选择了北京,渴望追逐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的地方。

父母希望自己早点成家,圆了他们的心愿。而自己却无能、无力找到一个合适的人,还要不甘心的与命运作反抗,常常拿着“不将就”来搪塞父母的絮叨,来阻拒父母托付他人介绍的相亲。

“不将就”的托词最大的作用便是可以在深夜里慰籍自己,在看到别人相爱的画面,幻想自己未来的某一天也能是画面中的男主角,而女主角会是那个自己深爱且爱着自己的人。对父母并无太大的宽慰作用,反而加深了他们的担忧和牵挂。

每次回家都能看到母亲又白了几根头发,父亲徒增了一些皱纹,老态渐渐显露。我和他们的对话也渐渐变少了。那些没说的想说的,似乎从眼神中就可以读出来,似乎怕伤彼此的心,似乎又有些不忍心,终究没有说出来。

我们渐渐用离别的背影作着每次不舍的告别。曾经朱自清的《背影》又何尝不是我转身回望,渐渐远去的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路的尽头。

正如龙应台所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只期待现在和后来的你 能快乐

那就是现在和后来的我 最想的

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

只是不再并肩了

向各自的人生 追寻了

无论是 后来的故事 怎么了

也要让 后来人生 精彩着

后来的我们 我期待着

泪水中能看到 你真的 幸福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月天系列|后来的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smdxtx.html